6.5/10。僵尸从撕开的银幕里走出来,绝妙的魔幻时刻。叙利亚难民和僵尸的类比让人想起《僵尸儿童》,但那部给人带来的迷离感更强。默片形式和导演的字幕幽默,确实构成了一种风格,但我没多大感觉。死鱼打脸一段很逗。
怪咖电影。叙利亚难民诗人喜剧担当,字幕条实力反讽。再次证明了默片于影像上有无限创造力,集恐怖与喜剧于一身,戏谑又不失深意。
玩满90分钟默片梗能证明高级么,不,只能证明穷。你们也不能看着Jelinek就昧着良心说好啊……
不大能够理解这类创作。
导演配的字幕卡太逗了,电影史上最慢的追逐戏,配上快节奏的音乐希望能有紧张感之类的。中间有段电影银幕的使用很有意思,是通往阴阳两界的大门,奥地利这个国家死去的各种名人又回来大游行,上演了一场欢乐的大party,僵尸(影中人=银幕里走出来的死人)都不敢停下来,担心停下来就会死掉,纳粹集中营的场景,叙利亚诗人,荷兰游客,死去各种人的制度,解读的空间非常丰富,只是用这种夸张的喜剧方法拍出来,太欢乐了!
#69thBerlinale#论坛费比西奖。影片的最大噱头是耶利内克“666页”的小说改编,同名小说出版于1995年。完全是个脑洞大开的……僵尸片混搭各种类型片,既有叙利亚难民(这个是改编时候加上的)也有纳粹大屠杀,然后用超8拍摄!音画完全分立!简直是各种神经刀的大集合!非常有趣!
人们一本正经蠢萌的样子。
死去的人在银幕上放映着的生前的录像带里,变成丧尸从幕布上走了出来,这个想象力给导演鼓个掌。最后餐厅里的人狂欢失性,活人与丧尸,傻傻分不清楚。
D/只是借来娃娃阿爷。总归还是会疑惑这种游戏的意图,是在嘲讽《乔乔兔》那类电影吗?假如是的话总感觉还是需要一个更隐微的落点吧。
?????????????????還沒看的別標想看了
3.5
4.0。1.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钢琴教师》)小说改编,据说两位导演本人并没有完全读完原著小说,但并不妨碍主题表达。2.历史的幽灵(纳粹主义)与时下难民问题通过丧尸类型片做出了无缝对接,奥地利人民宁可欢呼雀跃纳粹的回归,也不愿意对叙利亚难民施与援助之手。3.即使有幕中人走出的超现实主义表达,也依然是基于经验的现实表达。4.默片形式的情节剧反倒是值得商榷。
默片形式不止是文本反差的幽默和被突出的声音效力,更是合理地插入了一层自反的评论轨道,与原轨道形成一种犹如Karin与Karin之间那般不那么紧密的追逐,而电影投影的白色幕布可能藏着能释放幕后能量的黑洞,这不正是《午夜凶铃》的变形吗?不妨借用汉语发音的便宜,改写一下波拉尼奥的话:最终死人像孩子和死人的孩子。
超8毫米胶片拍摄的彩色默片,从近年常见的欧洲难民和新纳粹话题,迅雷不及掩耳地跨越到丧尸类型片。还有贯穿始终的母女关系、四处行走的分身、寻找食物的叙利亚诗人等等,逐渐暴露出荒诞喜剧的黑色底蕴。可惜是导演未能掌握好喜剧与讽刺两者的平衡,有时坠入失控的无厘头闹剧,有时又挑起指向不明的讽刺矛头,最终令影片沦为莫衷一是的类型实验的大杂烩。
#硬盘清理计划#将简单思路简单操作,只需观看视觉上提供的表象。为了破坏连贯,除了默片引入的字幕卡将对话打断,大部分动作也都被拆碎成了多机位的重复或者跳进。一旦深究涵义,反倒会丢失观看的简单趣味。
影20198:新时代默片,叙利亚的狂欢,音乐有点瘆。
形式只到了拆解表达这一步,失败的essay
☆:4.5♡借用无声电影的还魂,然而声音设计仿如库里肖夫实验一般地拿捏着观众的情绪,从而成为甚至唯一的牵引,太令人惊艳了。碎片的粗砺质感影像-家庭影像,僵尸游荡,歌队出席-种种着魔。(电影-木乃伊-记忆)
打开电影看到那画面的清晰度,还以为下成了同名的九十年前的电影。一搜豆瓣,没下错。彩色电影的出现淘汰了黑白电影。如果想用默片形式来表现,那应该把画面也拍成黑白的。配的字幕挺有意思的。感觉不到这是恐怖片,像是一部喜剧片。确实挺欢乐的,导演拍得开心就好。
导演玩得挺开心,估计是居伊马丁的粉丝吧,但内容并没有足够有趣……"Theslowestchasesceneincinemahistory"从来都不属于你,《伦敦佬对活死人》早就把这套玩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