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我们早就调换了!”……以前谈过,用桌下炸弹去解释“悬念”,虽然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可真要照搬到影片剧情内当作核心焦点,其实是不好把握的。因为,你让炸弹爆了,必然违背故事主题与观众期待。要没炸呢,又等于折腾半天什么都没发生,有点反了叙事高潮。所以在只能走“没炸”这条线的大前提下,就必须尽量调动其他叙事手段去补足缺乏“爆”点的主位缺失,比如主人公乔装改扮深入虎穴险象环生……可本片偏偏又是那种反敌特的故事。我强而敌弱+炸弹还不响,陷入双重结构困境。尽管,选角和表演普遍可圈可点,浦克更是被意外“调换”成了一度被黑色光影渲染的眉眼险恶大反派,似乎也很难在最后一幕将故事推向高潮。
要在人民广场搞那么大的一个爆炸,坏蛋们居然连买表的费用都没,连一个报时表都要去偷,莫非搞阴谋诡计也要厉行节约?何占彪在汽车上搞鬼是为什么,把少数民族演员弄到沟里去,除了过早地暴露自己,能达到什么目的?纯粹是为丧心病狂报复社会?
十分精彩,出乎预料,有悬念(如希区柯克所说:定时炸弹在桌下而人物不知情,观众捏把汗),有童顽(小淘气俏皮),有恋爱(司机与女工甜甜蜜蜜),有歌舞(作曲雷振邦)。老电影里对女人和孩子很粗暴的人物,导演阐述也写得精彩,重点提到惊险片目的不是恐怖刺激,而是写人物和社会。
根据陆石、文达的短篇小说《双铃马蹄表》改编
歌舞悬疑推理剧
海报很有特点
作者可能脑子不是很清楚,要不就是把观众当傻逼,看了半小时实在受不了了。。。编剧还是我们家一亲戚。。。
一般,关键词包括少数民族团结和照相。结尾还有点希区柯克炸弹理论的味道
曾经还发生过迫击炮对主席台的敌情
反特谍战是国产片长盛不衰的题材,此片语速过快,身为一名中国人,里面很多话说快了竟然自己听不懂,汗...不知道那个年代都是如此说话的吗
不一般。
太记得这片了,小时候总搞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一个闹钟叫做“表”
2011.10.23九亭DVD
建国第二个五年拍摄,从歌颂英雄事迹转到了新颖的敌特类,虽然不可能达到希区柯克的悬疑高度,在当时也应该是天花板的存在了。
类型杂糅的反特片,主线悬疑破案,有些希区柯克式的影子,又夹杂恋爱、歌舞的无用支线。主角不够突出,没设计好公安和特务哪条线为主。有一些镜头的剪辑有些想法,总体看下来马马虎虎。
有一点刺激,小朋友要拨快时针的时候着实吓我一跳。
童年回忆
想到希区柯克的《怠工》,梅花刺青是个源远流长的梗,游园会出问题时那种敌我莫辩的悬疑氛围还是挺让人害怕的。戴锦华老师中国电影史课。
浦克的表演在那个拍摄水平的年代,是全片中的亮点。不过老人家已经走了快十年了。
1956年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