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在的说法来看,当年的把文学,史诗搬到电影里,这些就属于是IP了,可能身为导演,最喜欢的就是掌控人,安排人,才导致这么多人会迷恋大制作,电影初期的大制作,先天性应该就具备很多吸引人的因素,像我国初期大制作,大片热时候一样,可以想象,在电影起步影像匮乏的年代,能在电影里看到人山人海的景象,本就是一场视觉盛宴,像我小时候喜欢看战争片,看《英雄》的时候就喜欢看人多,热闹,壮观。电影的的环境空间大小很多时候是和画面里的人成正比的。虽然固定镜头很容易让人轻视,以为是肤浅的情节轮番上演,但是这个镜头选择的是恰当的,在迎接高潮之前,他用3个不同方向的镜头展示这个即将面临死亡的女孩的队伍,最后还用了一个景别切换,最后给了一个特写,这种题材很容易变成戏剧搬演,还好在电影感上做的是不错的
1911年的片子,现在看来的确有点粗糙,服装造型很用心了,几乎都是采用的定点机位中景镜头。一直有个疑惑,每次献祭都是女的,就不考虑河神喜欢男的或者猫猫狗狗这种吗?
看过留痕
演员全员百岁老人系列
规模庞大演员人数众多,人物服饰及布景都细节拉满的活人祭祀景别大部分中景,不知为啥几处场景总给我感觉摄影机架高了
特意查了典故,睡莲又被称为“尼罗河的新娘”,是埃及国花,在古代壁画上也清晰可见,也是男女的爱情信物,但反观本片真是过于凄凉而愤怒的故事了但又令人觉得像是将伟大的古埃及文明,借着电影这一新形式的东风,通过几近完美的布景和场面调度,精巧的壁画,美轮美奂的女主,具有特色的服饰,以及不太完美的摄影角度,将这一切铭刻的胶片内subtitlesbysineintegral@KG
1911年能拍出如此震撼的效果确实很牛!
異國情調
女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