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阴影,又是童年阴影,总是童年阴影,老是童年阴影
海伦不是第一次就觉得马克很变态么~海伦她妈更是莫名其妙的直觉又完全不知道在干吗~最后马克好好似为人类牺牲一样太恶心了~故事很幼稚,但是镜头还算不错。
《偷窥狂》堪称偷窥电影/变态杀手电影中的经典之作,此片是第一部采用特艺色彩技术拍摄的惊悚片,在主题和内涵上则前卫地对虐童、性、暴力、偷窥欲望等内容进行直接表达。此片曾在当年引起轩然大波,导演迈克尔·鲍威尔不得不离开英国,直到六十年代末因受新好莱坞运动推崇才重返影坛。
很明显把摄影机比喻成阳具的延伸是不准确的因为摄影机只是视觉欲望的延伸它还需要体感欲望的综合这就是马克所设计的究极装置三脚架的一条腿被设计成尖刺当他行凶时将这根腿掰起来就是人的勃起刺入女性身体(通常是喉咙)也就是插入了这一装置还配备了一个反射的镜子所以极致的恐惧就是极大的快感对凶手对受害者都一样说的更直白些奸杀狂的最高乐趣就是对自我的奸杀
电影中的人用镜头偷窥他者,电影外的人何尝不是在进行一场偷窥?可以看成对电影的一种反思,即在记录的行进中,如何把握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到底何种表现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接近真实,或者是观者所能接受的真实。电影艺术对观众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需要自我的内省与反思,以及内在的价值考量。
同样是童年阴影,相比《惊魂记》的巨大成功,这部同样精彩的《偷窥狂》却经历了许多年才获得它应得的评价。当然个人觉得惊魂记在悬念保留和角色塑造方面更胜一筹,但这部真的不容错过,游走在对性欲和恐惧之间的执着让主角的心理无法被完全看透,把悬念持续到最后一秒
摄影机窥人和童年被拍摄的双重意义,马克的暴力其实是一种对躲在镜头后面的安全感的依赖。片子的视角非常多元,打光也很有意思。典型的老派惊悚片,况且还是英国的。三星半。
导演竟然选饰演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茜茜公主的丈夫)而成名的Böhm来塑造一个结合了有着受虐童年的变态性癖杀手,实在太屌了!而且还成功将恋物癖、恋残癖、施虐狂、偷窥狂、跟踪狂这些被当今cult片大肆使用的变态杀手标签糅合进了这个角色,太TM前卫了!
虽然拍摄各种精致,但是这是那种会让我从某一个时间点突然看不下去的电影。Helen那也叫天真美好嘛--我就是想说,这部电影中的怪诞的灵气怎么后来的英国电影中几乎再也木有粗线过呢...
开头观众被置于一种绝对的主观体验,看到的只是表面,而随着情节发展“被隐藏的”内涵才渐渐显现,于是剧情内的偷窥和屏幕外的偷窥形成多重嵌套,而电影作为一种窥视载体其镜头的被迷恋属性也重新被审视。《偷窥狂》和《惊魂记》一个同样牛逼之处在于几乎没有直接暴力场景和血腥画面却令人战栗不已,同样没有大尺度裸露镜头情色感却处处弥漫。
导演的思想和技法超前且独具才华,可叹生不逢时,竟因为这部佳片而臭名昭著。气氛超赞,男主的表演也很带感,却却诺诺又温柔邪恶。原来跳舞妹子竟是红菱艳!/1.摄影机镜头2.开场酷炫!第一主观视点转为观看视点3.心理阴影4.伟大的人常常感到孤独5.偷拍惊吓反应6.盲人看透一切7.时间8.我很害怕我很开心
摄影机是伴侣是铠甲,让Mark摆脱恐惧,却也让他成了恐惧之源(摄影机成了他的延伸)。开头类似游戏的瞄准视角,当年看应该挺震撼吧。如果不以生命为代价,Mark的拍摄可以称为暴露癖和窥视癖的合作。房客母女的出现带来了拯救他的可能,Helen的母亲——一位盲人的“观看”又把他放回到恐惧里,捶墙的姿势仿佛被钉上了十字架。Takingpicturesbyhands,宛如昔日的母亲。而他正是一个孩子,whoneedsthehelpofanother.片场的几段很有喜感,演员的真实创伤比导演临时编的桥段好笑多了,也是自我调侃。同年上映了Psycho,希区柯克大火的同时,本片却断送了导演和男主演的电影生涯。达内:带着某种同情,某种讽刺,导演将主角拍成了自己的虚构片。
跟《放大》用的似乎是同一批底片。Mark的表演貌似启发了Vertigo,不过Helen也跟Mark一样神经质有点说不通。Mark想要完成的纪录片的全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2021.3.6.美琪2K修复版重温】一部曾被严重低估的经典。①关于看与被看、窥视癖、施虐癖与电影机制的杰作,不断在银幕内外构成多重窥视(窥视的套层),又是首部频繁运用主观镜头呈现杀手视角的电影,逼迫观众反思自身的窥淫心理,导演自己出演父亲、让儿子出演童年马克亦透现出自我揭露的勇气。②对后世各种杀人狂电影及反思探讨暴力影像的佳片(如[死亡论文])影响深远,摄影机成为攻击性武器,对小马克的持续拍摄袭击与狗仔队无孔不入杀死私人个体的行为异曲同工,也是技术理性威压的极端。③首部彩色杀人狂电影,既有表现主义明暗光影,又有成为母题的鲜艳色彩轮换,一如摄影棚彩灯、片中片里的多彩箱子、女主更换的衣服与暗房内的红蓝对峙。④对表演(虚假与真实)的探讨是另一元电影维度。⑤摄影机成为性器、情人与衣服。(9.0/10)
桑塔格的《论摄影》形容这是“摄影机作为阴茎”,的确通篇灌满惊悚的性幻想,一个精神分裂连环杀手处男和他的“暗房秘密”,营造摄影之于现实的虚构感。中途看到E舞台男主杀替身女演员时,事后回想起这一幕,竟也出现在戈达尔《电影史:1A》中。男主拍摄下她正在拍摄他的影像画面后用摄影机将她杀害,这个时刻就产生了“电影机器的反观”。这也是导演的反思:影像记录现实的被动(人操控机器)与主动(机器操控人)。个人觉得不比同年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差,之后也启发了基氏的《爱情短片》和安东尼奥尼的《放大》,是一部有着些许元电影性质的cult片。最重要是拍得好,深夜看挺吓人的。
摄影机不仅是视觉器官的延展,更是暴力与性意识的外化,通过精神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在影片中如何从观看—被观看的权力话语转化为菲勒斯的替代物,每个摄影师都会有暗色的密室,那里是无意识中最为淫秽的Obsession之入口。开场长镜,通过机械之眼展现的“第一人称”,它试图模仿粗糙的偷拍影像,正如同摄影机模仿了眼睛的观看;但是,在那条黑暗的街上永远我们无法看到任何属于摄影的东西,制片厂黄金时代的棚拍总是带有近乎表现主义的精致,如同取景器的黑色十字准线注定了它无法变成肉身器官。另一方面,《偷》展现了一种超前的网络意识,“第一人称”与“偷窥视角”如今已然近乎成为了网络空间中电子游戏与色情录像的标配,当我们尝试去“构建”临场感,模拟“偷窥”时,实际上恰好证明了色情或我们至少有一方不在场。
CC.這部影片连接着观看与拍摄两方面的需求→男主角在替女人拍照時,利用隐藏在三脚架里的刀来殺她們。他從未碰触过他的拍摄对象,就像苏珊·桑塔格关注的是影片里主角强烈的性幻想:他对她们的身体不怀欲望,他迷恋的是她们在死前被拍成影像的存在形式。這種來自童年创伤的窥阴癖被导演利用为主观式的感知体验,如同迈克尔·哈内克说人们透过摄影机的观景窗,观看会更专注:“在生活中,我们眼见一切,但我们没有在看。当我取景时,我会注意景框里的一切,这是另一种观看的方式。”而相机作为阴茎的幻想,“无非是大家都会不自觉地使用的那个难以避免的隐喻”。鲍德里亚曾说,镜像包含的仅仅是冲动和享受,然而施魅却從落入自身欲望開始:主角每次作案後就会在家里放映这些影像。它更像是關於精神变态者的电影,類似希区柯克《精神病患者》。
男主(由指挥家伯姆的儿子扮演)对摄影机有一种官能的迷恋,随时用取景器观看,会亲吻和抚摸机器,甚至脚架会象征性地勃起(桑塔格眼光真毒),整部电影流露出浓烈的精神分析意味,男主的内外两套居所,像是两种自我/界,摄影可不就是将实在转译为象征么,创伤和礼物,都来自父权子受(盗梦特攻队应该致敬了这段),在这个链条里由官能移“情”到机能(对焦-瞄准-cut),即便不被成人之爱闯入(另一种窥探),它也面临欲壑难填的困境。这个阴暗的故事,捅破的是观众与导演的共谋,因为观看直接变为犯罪的动力,安东尼奥尼和杨德昌后来对拍摄都有精彩的发挥,拍摄伦理也愈发成为影像焦点,本片某种程度上败在时代错位,高饱和的特艺色彩,大量棚内布光场景,甚至让希勒梦回《红菱艳》跳了段舞,这些都削弱了叙事的现实性,观众知道这只是电影。
影片中的摄影机被赋予了武器含义,这是他与父亲阴影抗争的唯一途径,而总是穿戴整齐的形象暗示着他的自我保护。本片没有为了悬念而用受害者的视角,而是从凶手的背后让我们参与偷窥。凶杀和重要的场面被导演用留白的方式带过,观众也产生更大的偷窥欲望,我们即是Mark,我们不也在某种程度扭曲吗?
钢琴配乐竟然能到这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