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小说角度不同,结尾不同,整个故事也变成了男主的一个幻想。电影里男主被送到了奥地利的疯人院,象棋书内的照片也似乎就是那个象棋冠军,一切都可能是男主臆想出来的,可见纳粹对一个精神健全性格开朗拥有教养的一个人的精神与身体的冷酷摧残。小说很短,可以找来看看,做做比较。我更喜欢小说。象棋冠军利用并诱使男主的精神崩溃,以及男主人公最后又渐渐恢复了彬彬有礼,让人不寒而栗。
其实和原著没什么大关系了,只是借用“象棋”的壳、以相当平庸的交叉叙事来完成一个二战故事,减去大量内心戏的表现一方面是原文较难以影像呈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凸显情节的戏剧性——然而正是这一点有悖于茨威格式精神探索;剥夺精神世界较之于肉身禁锢更让人发疯,自由比生命更可贵,奥德赛之旅的意义。
德国人拍这类题材不是应该得心应手吗,怎么还拍出了美国梦的感觉……改编不是乱编,添加太多刻意的情节反而削弱了原作本身的力量。
今时今日,更有所感,不自由,人已死。
7分。闪回和幻觉的流畅转场,对人物心理刻画和情绪渲染起到很大作用。纳粹傀儡国中产律政人士,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也要被时代肆意碾压摧毁,谁也难逃被随意践踏和禁锢的厄运,覆巢之下无完卵,结局很唏嘘。
马苏奇大叔演技炸裂!!也许在没有看过原著的情况下观影体验更好一点这竟然是茨威格生前最后的一部中篇作品改编的
花活特别多为了表现男主在纳粹德军折磨下多么精神失常制造了各种幻听幻觉看似拥有想象力但男主性格还是干瘪想象力纯为了服务导演不知道什么的目的而且德国人自己拍纳粹果然就温和点:他们估计不敢碰犹太人把秘密警察塑造成了有格调有品位的一帮雅痞:大可不必最后棋局还要搞个虚实结合双重幻觉有点意思有点传奇但一会儿讲纳粹残忍一会儿讲男主棋圣最后没有一个主题凸显/可能是昨天刚看完钢琴家看这部就觉得眼花缭乱但没意思
比想象中要好的观影体验,中段某个奥地利口音军官完全听不懂让人如坐针毡,茨威格的小说向来描写细腻不好影视化,本片做得倒是还不错。茨维格特有的那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和痛苦的人精神煎熬都表现得很好。
根据1961版《国际象棋》Schachnovelle,重新翻拍。
什么故事套上商业化模版之后,就也都那样了。
1.人在折磨别人的时候的创造力超乎想象。2.人自身的恐惧超乎想象。3.人对文化、知识、和心灵自由的渴望超乎想象。4.人的精神的韧性超乎想象。以上四点超越时代、地域、人种,你觉得这不够苦,那是因为你没有被人找到你最薄弱的环节。但好在人的精神只会被摧毁,不会被击败。影片主角是一个贪图享乐、不关心人民疾苦、为保护私有财产卖命的文人雅士,不难理解他这样的人在一战后是如何被广大人民所鄙视。但是再高尚远大的社会理想都不应该否定人对美好、富足和稳定生活的追求。革命是暴动,但不是抢夺,不是毁灭。
会觉得原著最精彩的部分全遭到削减,无论是B在象棋之外克制而不引人注目的表现,还是最后对弈时双方的博弈(C对B的把握和B对自己的)。全部添加片段都令人尴尬地背离原作内核,当然可以说本片只是基于原著概念的新创作,但这只能说是个本质相当cliché的恐怖纳粹统治下的精神分析抓马,导演自己可能也是不拿着实物就没法下盲棋的类型吧。演员已经很尽力了,加一星。不过同去的意大利小妹妹看得还挺高兴的…
没看过原著,单论电影真的非常精妙。开头让人以为是双线叙事,随着主角在船上精神错乱出现端倪。中段本以为是先后发生的事件开始交错,并且频率逐渐密集,营造了一种惊悚的氛围,最后拿回手表的一刻让观众恍然大悟。奥德赛和象棋,凭借这两个媒介,男主角在脑海里自导自演了一趟旅行和一场棋局,最后走出酒店与船靠岸的情景交相辉映,实在是动人心弦。叔的演技可太好了,让人心都揪成一团。摄影讲究,真是赏心悦目。
“今天的我们,应该矢志不渝地保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唯精神坚不可摧”——史蒂芬·茨威格1941年这话仿佛是句笑话,男主最后呆在了疯人院,表明他的精神已经崩溃,他并没有去过美国,船上事件只是他臆造出来的。
能忍就能赢
比想象中好一点,但是还是挺无聊的。
不讨论原著,但从制作来讲,拍得真不错
实际上就是男主被关小黑屋的发疯实录。只有一本象棋的书,于是在被关小黑屋的一年间参透了象棋的最高境界,第一次实战就干过了世界冠军,更别说这世界冠军也是,俩人就是疯的和更疯的的象棋大战。最后甚至让人有些分不清,有些事是真的发生过还是幻觉。总之他最后确实是被放出来了,坐船去美国这件事大概也是真的吧,老婆也不知道哪去了,船上的象棋大战应该也是真的?电影编排实在是眼熟,有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不太有新意。。有空冲原著好了。对了男主之后说不想离开小黑屋,对面还急了哈哈哈。
茨维格是个天才。不太明白最后一段精神病院的情节有何深意,似乎是画蛇添足。
美国励志片就变成肖申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