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哲“希腊近代史三部曲”终章。一具雪中尸体串起6人的过往经历与创伤记忆——政治变迁主题及时空交错似前作[流浪艺人],但实而两部的时空处理并不相同,后者是在空旷的室外环境中于单个横摇长镜中变换时空,深具电影感与魔幻性,而本片则以陈设尸体的室内空间为核心,镜头出入衔接室外时变换时空,极具舞台剧气息与荒诞色彩。室内六人的岿然不动掩饰不住内心波澜,门外则时而是处决、刺杀、胜利游行甚或下台告别。当忆及某位士兵的自杀时,兀自响起枪声,镜头一摇,桌边竟真有人倒下,可见这是种过去与现在多时空交叠的、舞台化的、象征式的时空观。另一典例是尾声段落:1977圣诞夜酒馆-女人迷狂似地搂住不存在的舞伴起舞-倒地呻吟-起身-大家鼓掌-群舞-1949革命党人枪杀全员-全体起身回酒馆-发现1977尸体横陈。虚拟2人足球似[放大]变奏。(8.5/10)
这就是许子东说过的那种“太好看了,好看得都看睡了,睡醒再看还是好看”的电影啊。形式美感确实太棒了,随便定格一个画面都是如诗如画。但问题是,那时的安哲似乎太执拗或者说太陶醉于形式美感的打造,许多镜头的长度以及调度确实给人为了长镜而长镜之感。它美,但也冗长沉闷,这样的观感没啥不好意思承认的。另外几部安哲看下来我有一个体会,不懂希腊包括巴尔干近现代史的我们看安哲,就像是隔着橱窗欣赏一件精美的出土文物,有些部分我们终究无法触碰,有些温度我们终究感受不到,最后也就剩看看安哲凹构图了。2019年上影节,美琪大戏院。
沉重的历史、权力的剖析、布拉格式的戏剧性,个人在群体中的渺小。
由于出场人物太多导致人脸识别障碍和缺乏对希腊近代史的了解,这部电影对我来说特别晦涩。再加上大量舞台剧式的表演和台词以及不断穿越进现在时态场景的过去人物与事件,看到一半时干脆放弃了理解剧情的努力,就当纯粹欣赏构图和镜头吧。
7.北影近代史三部曲通刷观感。本片较于前两部强调政治性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观赏性,其观赏性来自于安哲对部分,可以制造惊奇场面的美学特质的专情(频密的表现)。省略画面元素、节制叙事,侧重(可移动或固定)超长镜头内的场面调度,以及单镜头内的时空转换。安哲在影片的最后,以极度戏谑的大退步调侃着民族历史和记忆,试图为当局者提供一种历史教训。
「他出现在这,是历史的错误。」由历史的幽灵说开去,「血还是新鲜的,就像他还没死一样」。舞台化搬演希腊近代史演进过程,各色代表人物汇聚一室,革命、理想、镇压、背叛、牺牲、还魂,一场拷问般的风暴席卷而来。尽管不了解希腊历史不懂其中诸多象征隐喻,但从开场人物登场方式起只看丰富的调度就已充满乐趣、回味无穷。
【20190615上海电影节展映】时隔六年再刷大银幕。深度沉浸在安哲跨越30年历史的长镜头调度中。在舞蹈糖衣的包裹下,深刻地批判权贵。内战、政变、权力的游戏,纷纷在一间小礼堂中粉墨登场。那具尸体犹如历史的幽魂,默默见证着如此荒诞的现实。结尾更是穿越时空的神来之笔。
荒诞滑稽的剧情,看似无理取闹,却是一刃刺刀。欢快的舞曲,哭泣的逝者。
12thBJIFFNo.11@小西天。1.一场背叛希腊革命的变节者和当权派的颅内高潮,以及对他们的臆想审判。政治讽喻性像上校妻子的性幻想一样直露而过火。安哲的政治电影技法和主题缺乏变化,看一部《流浪艺人》足矣。2.六个政治象征人物中叛徒的回忆一段最富诗意:昔日情谊具象为一场与同志安东尼奥尼放大式的虚拟足球,而两人终究在湖心国际歌的口哨声中分道扬镳。3.一处与《流浪艺人》的呼应:瓦西里斯始终没有签名。4.革命埋得很浅,游击队的歌声,有朝总会响起。
[2012-04-02]这时空观念也太牛逼了。这部电影可以看做考察安哲长镜头电影方法来源的重要作品:既有得自雷诺阿的360°环摇,也有来自希胖[夺魂索]的调度和接法,更有学自杨索的政治音乐剧调度。游击队员的幽灵作为一个想象的能指,在片中起到极为核心的作用。结尾段游击队员们还魂太赞了!2022-08-17北影节重看,可能是安哲政治电影时期(到《亚历山大大帝》)最好的一部了,时空观念是对《流浪艺人》的继承和发展,俱乐部作为一个被反复争夺的空间恰是内战之后三十年希腊的提喻,整个片子其实都在cue《游戏规则》(包括那个走廊调度)。希胖的《夺魂索》遮挡转场被用来做时空转换。舞台剧风格一强也显得不那么扬索了。
【4.5】观感比《流浪艺人》要好不少,有几个很棒的安哲瞬间:红帆碧空尽,义士血尚温,歌舞升平日,白雪葬忠魂,还有那个极其漂亮的树林720°长镜头。然而安哲的历史政治片相比后期沉默三部和边境三部那些巅峰之作,人物在历史焦虑里彻底被压成单薄的符号,完全没有戏剧意义上的丰满。【资料馆2023】
跟“重建”类似.因尸体而重建现场.究竟那具尸体是否真的存在?尸体只是引发“重建”的动因.不仅是国家民族的历史.还有个人的历史.三部曲下来觉得安哲像个历史科教师.而他教授的历史除了国家/民族/主义/景色/氛围.还有深深的个人印记.我们不是他们但我们任何人也绝对不能/无法/彻底忘记/割断历史.任何人。2019.6.15.流浪艺人是同一群人变换地点讲述历史,他们始终是一群人;而猎人则是在同一舞台上演历史,同样的一些人各自变换了几重角色。大银幕看安哲有一种自带的沉重和心痛。
在安哲作品中算3星,但也比其他导演好出不少...
超现实主义的分段叙述仿佛布努埃尔,室内政治拷问戏又好像帕索里尼,对于希腊历史的匮乏会造成巨大的观影障碍,只是强烈的「疏离感」进一步深化了安氏电影的风格。
2022/8/16资料馆,北影节,我的开场第一部电影,也是我看安哲的第一部电影《猎人》,人还算满,但资料馆有蚊子,咬我,很喜欢片中的歌曲,也算是体会到了安哲的长镜头,以及牛逼的人物调度,中间一共咪三次,每次将近7分钟,醒后发现场子里倒下一大片,只能感叹安哲太牛。下午还有《亚历山大大帝》但愿不会睡很久,谢谢🙏
6.5/10。1976年一群希腊资产阶级(皆右翼)去打猎时发现了希腊内战时期的一共产主义游击队员的尸体,这引起了他们对与希腊历史相关的过往经历的回忆。影片大量通过高水平浸入式长镜头制造「少即是多」的深邃情绪体验(方法论上和贝拉塔尔一样很塔可夫斯基),其中不乏跨时空的长镜头。但:1、作为角色导向型电影本片对角色的塑太扁平符号(问题同质于《被盗的飞船》),扣2分;2、作为主情绪电影(虽然本片很少画外配乐但不能视为自然主义电影,因为表演模式过于舞台剧化+有超现实幻觉段落)用群像叙事是败笔(问题同质于《不散》),在这分段的话扣0.5;3、舞台剧式表演模式缺乏足够的影像意义,在这分段的话扣0.5。
2h51m这个导演剪辑版不是很好,技术上的很多瑕疵都显露出来了,那个跟着汽车拍摄的卡车上的团队影子、室内人物上的窗户反射倒影,都是。
这部早期作品在时空上的实验性令人惊咋,运镜、场面调度以及对时间的掌控已经足以让人惊叹。以一起死亡引出对历史的回溯,不同的人物登场作舞台式表演,完全是在同一条时间线下接续,在同一空间承载起不同的时间流变。酒馆的舞会总是被闯入的外来者打断,人物站立出静默的仪式感。历史不懂。
用一具好像刚死不久却是内战期间的尸体,引出六个不同阶级不同立场的人物,各自讲述自己一生的故事,共同拼凑出一出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国王、政党、独裁、民主、左翼、右翼,反抗与斗争,来来往往,反反复复。故事复杂不凌乱,尸体就像是历史本身。穿越时空的长镜头,严格的固定机位,舞台剧的展示方式,静中有动的场面调度,充满诗意,每个镜头都有自己的呼吸。。“今夜提琴呜咽,为我们日渐暗淡的梦想哀鸣。”
不算几处遮镜剪辑一共三十九个镜头,被共产、君主立宪与军事独裁三大政体撕扯的现代希腊建国史。1、半超现实倒叙结构,摄影机作为时空变化开关。几处历史节点的诗化象征化处理,最终还魂的共和国遗体成为叙事与画面中心。2、绿色小屋承担一半以上叙事时空,摄影机绕柱走提供时空转场空间。红色幕布后的隐藏空间。3、外景戏已可见之后作品仪式感。红旗渡江、码头群戏、广场斯巴达军歌、招魂晚会。4、音乐元素助推史诗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