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平芜处,坐看黄月升。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路上有风景,旅途无奇遇。多少骑士梦,消弭在路上
经常有说法说把一部作品中的人物看作核心来创作,但大多还是需要或多或少事件的建立来完成人物,而塞拉的创作就是建立在大部分人已知堂吉诃德故事的情况下,更纯粹的从那个历史时空中的人的角度切入那个我们再无从了解的时空里,他的镜头停滞在了那个时空,人物一切无传统剧作意义的行为真实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人物的状态也就不言自明,也许这是更深刻高级的贴近人物的一种创作。但同时我也认为塞拉偏执地陷进了这种创作思路里,毫无疑问日后的侯孝贤和马特尔走得更远。
3.5
PARANOID
8.5最透彻的改编,完全的去故事化而聚焦人物的本质,这种慢悠悠的调性营造出了一种流动的诗意,不经意间道出了对骑士精神的讴歌,很美很悠远。/8.8第三次重看,更喜欢了,觉得是业余之美的极致,甚至有想到《午夜钟声》(虽然塞拉本人说没有参考,倒是盔甲,骑士等确实参考了布列松的《武士兰士洛》),吉诃德以一个烦人而又充满幻想的形象存在,但在此之中又逐渐展现出一种孩子气式的纯洁,我想这就是塞拉心目当中纯粹的骑士精神,亦造就了纯粹的电影。
也许是最文艺的堂吉诃德版本了,当看到桑丘和堂吉诃德手牵手在草地上走的时候,瞬间,牵手的也只有小瞬间,觉得这片出神了。导演把唐吉诃德的嘲讽的、世俗的和喜剧的完全剥离,只剩下躯体和追逐骑士精神和上帝的忠贞不渝,成了一次无目的的朝圣漫游。缺点就是稍显沉闷,缺少起伏。
我天,这也太好看了吧。将唐吉诃德故事的一次完美重构,消解了原作中的情节冲突等,将之抽象为自然空间,完美利用了空间和声音,使得环境有了新的生命力一般。一种无与伦比的体验,感觉算是我看过的文学改编作品里最有想法的一个了。
剥除传说,回到现场。等塞拉再深入一点,拍出旷世杰作。
如初看《刺客聂隐娘》的感受,沉浸在其自然细节无比丰富的影像世界中无法自拔。即使对其改编思路有几种猜想,但也没想到是在用强烈的在场感、目击感来消弭文学经典的遥远隔阂,将原著“骑士精神”带有的浓厚反讽色彩和荒诞气质,洗涤替换成对自然、上帝的执拗信仰,漫长旅途似乎充满了无尽的时间,最后时间性也在此演绎成向死而生的神性。
《堂吉诃德》是一种被诈称为“运动”的静滞,在塞拉的影片之中,塞万提斯原著中最为重要的“运动”(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公路”小说模式)抽离为无用的运动,他者的消失,简化意味着运动和行动不再对象化,在均质的空间中产生了一种绵延的时间感,仅仅在虔信而谵妄的堂吉诃德与臃肿的桑丘彼此之间内部消耗,不同于其日后同等悲伤的卡萨诺瓦及其仆役,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明确的主奴关系,却又在堂吉诃德不断呼唤其名或影片的大远景中呈现为一种孤独的对等,自然的沉默与异象作为“超验他者的回应”。《堂吉诃德》是一部矛盾的电影,宏观上的空无,割裂却在听觉和微观视觉(桑丘,总督及差役身上的虫子)上丰富非常。但依旧不同意将其比作布列松,Serra还是缺乏《武士兰士诺》的割裂感,又不够慢,有别于其日后作品中缓慢而余剩的“历史时间”。
@filmoteca七年后重看,在此期间终于读完原著的我今次面对全无字幕的画面,突然觉得塞拉消解全部表象,洞若观火的高度凝练表达也许才最接近塞万提斯的精神。主仆二人漫行于神性栖息的万物之中,看似写实的还原现场却并非现场,而是实体化的抽象意义。音乐降临,一切刹那清明,宛如混沌初开,绝妙。
2022-05-15#Cannes2022竟是如此浪漫又悲伤的电影。一部静止的公路片,路程的起点不再作为旅程的原点,真正的原点是我,然而我又如何远离我?是风吹,月升,日照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阴影,出现又消失。
塞拉以影像呈现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以自己的视野去看待世界与历史——空、水、石、火的发展脉络。两人坐看明月升起,自己则隐藏在自然之中,就像骑士精神般若隐若现——接下来是两人被迫分开之后:桑丘举起堂吉诃德本无作用的配剑,比对堂吉诃德对天空的遥望。在最后堂吉诃德与桑丘的对话中,发现了骑士精神文化的传承,此时超越大自然的配乐响起。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遥望亦无期,浪迹在天涯。
终于看到这部电影了,感谢小云的翻译!
9。虔信的理想主义,非凡的氛围,而更重要的是对时间流逝的展现,一种最好的电影总是让你重新触摸时间感。许多通过田园景观创造寂静的惊奇时刻的电影总是用高清数字摄影完成的,这部则不,反而多了一些抽象的意义。
★★★☆
妙不可言
AlbertSerra居然35嵗不到……前途無量啊
7.0终于明白手册为啥那样批评《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了,室内空间杀死精神把人奴役为物品。这部却将情节、动机等杂物通通去掉,以做到绝对的精神驱动人物(侧面体现为全为室外戏)。塞拉借路易十四和唐吉诃德两个庞大的原型,拍了两部截然相反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