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gare的法语真好,很好的一部纪录片,特别给懂电影,热爱电影的人。imposter闪一边去吧。
谢谢。
导演说“他们都不在了,但是我还年轻所以还活着,我还想活更久”的时候有点想哭,突然感叹那黄金一代是真的落幕、消逝了
看完才知道前两天去看的冯特罗塔的《德国姐妹》是伯格曼最喜欢的几部电影之一,也是当中唯一一部女导演的作品,其余还有幽灵马车、大路、圣女贞德蒙难记等等(都在他的作品里非常有迹可循)。电影整体来说还是以演员、评论者、同行对伯格曼的回忆和崇敬为主的,料有一些但感觉并不足以撑起一部长片;而且其实我非常期待作为女权导演的冯特罗塔对伯格曼的女性角色刻画作出评论但是这儿也没有…好吧😅或许换个场合说会更合适。《方形》的导演实在太有趣了,他受访上来就说,谢谢你找我,我是瑞典导演但我真的不是伯格曼那派的,我更接近罗伊安德森啊…
记得的很特别的点是伯格曼总是坐在摄像机边近距离凝视着演员,他排演话剧时要求演员提前记熟走位,上台之后注意力就从走位上解放出来,要求演员反复读剧本,直到对话像是一个人的一句自然引发了下一句;伯格曼垂垂老矣之后说,我想念我的演员们,他的女儿抱怨说,你就不能说你想念你的儿女和孙子吗,他说,可是我不想他们啊。
补
讨论伯格曼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进而引发其导演方法论和家庭关系,后者似乎是传记者,以及对伯格曼电影烂熟的观众更加感兴趣的地方,而大众似乎也对一个「表里不一」的经典(人物)更津津乐道。
伯格曼的幕后寻访。伟大的导演都很会拍孩童,伯格曼不但会拍,他一生都是长不大的个孩子。内因正是他看透了人际的扭捏虚伪,尤其是亲朋,他不信,也不斥责,但他会用镜头温柔地嘲讽。
themomentoftruth
用看透本质的心,拍真实的人。
了解得越多,越喜欢这个老头儿。可惜无法在大银幕上把他全部的影片都看一遍!影院中他的纪录片,仿佛昨日重现,无论黑白还是彩色,那独属于伯格曼的浓烈色彩对比,在大银幕再现。希望还有机会像去年北影节那样再集中放映一次。可惜该片无片头片尾字幕等。资料馆1号厅。九成满。第九届北影节D2-2。
只跟自己童年亲近但拒绝跟自己孩子亲近的伯格曼,为瑞典赢得国际声誉但被祖国“放逐”的伯格曼,被很多电影人拒绝合作又被更多电影人奉为精神图腾的伯格曼。因看了《第七封印》确定一生电影志愿的德国金狮导演在斯德哥尔摩、柏林、巴黎、法罗岛寻找百年伯格曼的痕迹,像他本人的电影一样好睡,合作拍过电影的儿子丹尼尔讲得料最有趣:不要相信英格玛。
emmm不喜欢纪录片导演过度自拍…
前妻患癌去世,他才终于离开了婴儿房。儿子说自他去世后,从未想念过他。涉税风波流亡异国,法罗岛的村民才能参加他的葬礼。他是一个不想长大的孩子,一个不够称职的父亲,一个被故土背叛的伤心者,一个拥抱孤岛的伶仃人。伯格曼说,电影就像通灵。他犹如灵媒,在人性情感与神性光感之间,记录下永恒。
眾多有關褒曼的紀錄片中,總算有人補完他在西德流亡的日子了,被國家拋棄,只能在妻子(劇場)尋求一點安慰,也直教他放棄拍攝電影的念頭。作品總是自身的寫照,對自身的解剖,藝術家保存了小孩一面,希望得到愛和關注,但求愛的小孩都是帶著惡魔的種子,總是會帶來傷害,對身邊人如是,對自己也如是。
大导们真是没什么社会性人格啊.
闲说起来这部电影的最大乐趣/好奇之一就是看“女权”导演如何拍另一个基本上一言不合就扇嘴巴的男权至上导演(爱果然是盲的)/DanielB讲的算是最有趣/MagicLantern其实真该换个标题叫“我是说谎者”...
好的地方正是在于被访者并没有那么深爱伯格曼(Daniel甚至坦言从未想念他),所以视角更冷静,Margarethe的介入也平衡了这类纪录片常有的“匍匐在地”姿态。最后!我鲁本!实在是太口爱了呜呜!
2019年北影节第一部,不错的纪录片,回顾伯格曼电影创作的一生,他的那些住所,他的电影创作来源,他在工作中的细节,家人、同事、国内外同业者的各种角度展现他个性鲜明的一切,看后有些许感伤,更多的是对岁月的感慨,特别是最后一个法罗岛静谧的镜头,感受到时间的平静流逝,但大师一直伴在我们心中。
电影节看感觉好棒那么大的厅都是爱电影的人还有老爷爷老奶奶什么的电影看完就觉得我还有好多电影需要补我看的Bergman的电影太少了然后他那个自己的放映厅真的是好羡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