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我的2021年度最佳已經誕生了⋯
大多数人做创作不是为了创作而是为了一种安全感—我钟意呢样野而呢样野都可以养到我
自嘲与自省难免触碰一些集会感想时代精神不灭;AMZN
剪的好:倔老头/画“人”/音乐人/欠女儿债“shortfather”/survivalactivist…渐次没预期地显现。平行线索:本来不羁艺术家的俗套传记,但是精明导演不断被聪明人物挑战,self-reference和self-reflexivity变成情节而不是风格,高级
的确一个导演从选择拍摄某个题材开始,他就无微不至地介入到整个创造/生产过程中,所以“客观”都是假的,反而最大程度地揭开表层让观众走进去和导演、主角一起讨论才是这个时代的纪录片所需要的。黄仁奎不断怀疑和追问的个性一定让拍摄过程困难重重,但也是这个纪录片最好看的地方。
啊拍了新系列vlog後對這種形式突然很有認同關於interview和旁觀主觀的balance看到57min時候我猛然意識到我已經不那麼愛上海這座城市了至少她的神秘感完全消失了以至於拿起鏡頭的觀測也和以前大不相同所有的創造都是觀測最後總結幾個哭點1.女兒一藍被採訪時流淚2.所有人在一個空間讀詩3.黃仁逵為他去世朋友畫的bible4.最後那位哥瘦的時候真年輕現在腫了題外話感覺黃的一些回答不算真誠
「做創作其實好穩定,你習慣咗窮就覺得無乜嘢」
屡次笑出眼泪,目前心中的年度最佳纪录片。导演作为老友出现在片中,侧面呈现出阿鬼平日与熟悉的人的相处状态,而导演与被访者的关系也难得这么直接地扔给观众看,加之二人互怼的有趣对话,真实又精彩。极少聚焦画作,不拍绘画过程,“首先是一个人”,之后才是一个画画的人,而这个人丰满极了。
导演Angie也投身进电影这个点其实很有趣,她就像一个多面镜,把外界人的想法投射给黄仁逵的同时把黄仁逵的想法也投射给了观众,还有她本人的想法,就好像她在替我们和黄仁逵对话一样。黄仁逵真的是个很特别的人,虽然说他相对于我们来说更自由,但其实他在水底行走的同时,内心也有自己的挣扎,他好像一直在探讨人与人之间要怎么沟通又怎么样联系的问题,我想这也是他想争取纪录片主导权的原因。无论从哪个角度这部片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包括纪录片的叙述是怎样的,人与人之间是怎样的,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都给了我很多不一样但很重要的回答。
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过一位导演在自己的电影里被diss得那么惨了。黄仁奎以嬉笑的真艺术家姿态,消极地对待导演的贴身跟拍。“纪录片不就那回事”,“这就是你想要的内容”,“有人影响了我,我知道答案啊,但我不想说”……总之看起来并不配合(途中以GoPro拍摄自己作画作为解决方式)。反复强调自己首先是人,是个画画的人,然而艺术家的魅力,就是一上来跟你单刀直入,三言两语,诉说艺术创作的核心动力。片中也有诸多生活细节,无论是老友的布鲁斯音乐会,写诗拍照,还是女儿描述的跑马地回忆,乃至他在菜市场买小鱼,与扑街王八争论大陆话题。但电影可能对影迷有一点不太友好(几乎没有交代涉及),黄仁奎是一位出色的电影美术师。
好看在被攝者與拍攝者的鬥爭,從這些鬥爭中更能看清被攝者本人。被主角所吸引,但拍攝者本身情感並沒讓人特別喜愛,但觀看中還是不失樂趣。
真正的藝術家不能發掘自己的內心,但能令人發掘自己的內心。
阿鬼真是一粒自由自在的豁达灵魂。主动把自己剖开给导演看,也会任性反抗去解构“被预设”的纪录片。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人你来我往的人互动和challenge很有意思。读诗会和blues呈现了被贬为“文化沙漠”的香港的另一面。闹市中不被察觉的一隅,美好到难以置信。感谢导演呈现了这隐秘的一面和如此美好的一个人。映后访谈听八卦也听得很开心,私心给了5星。
这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港版的《囚》。
普通水准的才华,可惜了好对象。成片本来可以更好看
唔好以為係香港有人讚你幾句就覺得自己好勁俾低層次既人讚唔好覺得開心
越有才华的人看起来越混蛋,他们的精力太集中了,没空管别人。珍爱生命就不要跟有才华的人谈恋爱,不仅会嫉妒还要被伤害。黄仁达就是极好的例子,但还是忍不住喜欢。
阿鬼有趣,導演無聊。恕難投情,不乏可愛。/結尾一句是最大亮點:做紀錄片的人實在衹是在找尋自己罷了。/依然覺得導演的「坦誠」和介入衹是最後為了成片的「方法」,从創作者的角度我真的很難覺得這是一部好片子…
(豆瓣真空期补标9月末-12月)题外话,其实,香港也越来越像一个水底的城市了,逐渐被某种新的面貌取缔,换言之,某种精神在下沉,被淹没。
“阿鬼本人还没看过,他不愿看。”“我好钟意喝酒”“我不愿做以前做过的事”“我从来不会放弃的”“三本电影到现在,还没回本”“百老汇就放了一周,我好生气”“我制片他们都问我你真要把这剪进去吗”“纪录片最重要的是剪辑”“我从来不在苦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