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资料馆李行回顾展】李行早期作品。修复版,黑白片。画面不时有跳帧,声音质量糟糕。《绿岛小夜曲》贯穿始终。底层小人物的,辛酸生活。从这次影展几部电影看来,李行往往喜欢在片子里加入父母祖辈教育子女、浪子回头等很传统很儒家很民族主旋律的内容。或许这就是李行的健康写实主义特色吧。
浓重的旧上海中国电影的标记,要不是言语中与建筑的相关信息,真是完全可以放到《十字街头》之类的电影的框架下去讨论。现在看起来匠气太重的情节与质朴情感交杂的感受,过于明显的价值观表达、弘扬社会正面价值观的诉求,以及老电影标签式的突兀的切大特写。但有几场长镜头比较厉害。
台湾电影发展史之一@温哥华台湾电影节
感觉李行所有的电影主题几乎都是“我愿意和你一起过苦日子”。然而街头巷尾用特别平实的纪录风格配了很戏剧化的情节,有点别扭。
和《十字街头》一样关注城中村贫苦人民群体。要展示悲惨、极困下的人性、友邻互助我都懂,但是后面两个单身汉宠溺小萝莉完全当作自己女儿的段落实在无法入戏。看得很乏味。
黑白质感很棒,人物刻画生动,表演略微浮夸。六十年代的台湾电影确实落后德意太多,在那个小津已经完成使命辞世,费里尼已经成功转型的时代,健康写实主义刚刚勃兴…也算是民族苦难所致吧。
眷村的景象。
感觉这片真心不值得精修啊……跟咱这边[龙须沟]一比差远了,长得像上海电影和日本电影。典型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大陆起义这个最搞笑了!),但是剧作确乎是弱啊,虽说是群像,但是怎么着也得有点更集中点儿的事儿吧,装了个萝莉与大叔/美女与野兽的壳儿,比较值得一提的是眷村的置景还不错。
6.5,三星半,健康写实的雏形,只是场面上不如后来的养鸭人家、蚵女,眷村的描写跟香港电影里面的南下移民郡落很相似,只是趋同性更强,健康写实强调的还是健康,还是主旋律,这是健康写实和真正现实主义最大的差别
很容易联想到1949年于上海上映的[乌鸦与麻雀],还有1953年的香港电影[危楼春晓],讲的都是一群身份各异、来自不同地方的穷苦人,租住在同一个贫民区,彼此互相照应,承受着时代和生活的重压,朴素求生。
健康写实主义。那时候的人很单纯,胖子很无私,街里街坊是互相联系的有机体,影片从和谐到危机再到最终的和谐,还是很积极向上的。
地景电影主配乐是《绿岛小夜曲》(感谢友邻提醒
我们的先祖过的就是这样凄惨的生活
资料馆2015.10.28.6:30pm长镜头内复杂的转场,镜头前的交代环境的“冗余”部分较为有趣。共度时艰的“外省人”(心怀大陆-想要回家的中国人)在指认一个悲惨的大陆的同时,也在指认着自身。因而开头字幕对“爱”和“正确方向”的强调,无疑也是一种免责声明,当然也确实也某种温柔藏于影片的凄苦里。
李行导演健康写实、庶民人情味国片的开始,虽然有些刻板,但整体还行。《新白娘子传奇》的监制熊廷武这个时候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助理。
修复版看完,惊叹于两岸同期影片主题与质感的神同步!
开启「健康写实主义」电影路线,反映底层民众境况,淡化批判现实,重在重塑家庭观念,有「六不」原则,隐恶扬善。和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区别点就在于「健康」二字上。描绘的是外省人中底层,还在盼望有朝一日能回家,影像记录是其历史价值的。饰演老太太的演员崔小萍后来入狱的遭遇也令人唏嘘。
还真是主旋律啊…没有对白的部分反倒有点意思…PS.黑白片修复得好清晰
李行执导,引领台湾“健康写实”电影风潮的先驱之作。在国民党高压政治下的台湾,这样一种宣扬人道主义传统道德的电影,少了锋芒的批判,多了温和的和谐。电影中老奶奶说的一句话:在台湾的每一个人都要本分的做好自己的事,这样才能重新回到家乡。估计这句代表了当时许多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吧。
#TFAI李行導演線上紀念影展#「麻雀烏鴉」,眷村情態,悲欣有時,溫暖常在。所謂的「健康寫實主義」,有種瘡痍裏烏托邦似的美好想象,其實挺治癒,倒也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婆婆和孫子去接親人。有多少人的親人留在了那一岸,就此散落,再重組一個家。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