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什么?是一份略显冰冷的宁静,还是一份不可侵犯的安全感?那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真正选择孤独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气,在孤独背后潜藏的是不变的恐惧,永恒的恐惧。
伯格曼创作全盛时期的一部鲜少被提及的作品,彼时他刚凭借[野草莓][第七封印]横扫电影节,这之后他又拍了[处女泉]。经典三幕室内剧结构,三个女人各怀心事,命运打击了前两个,却让第三个得以获救。女演员们表演精湛,各种产房戏真是到位。
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围绕着女性孕育和分娩之痛,呈现女性遭受的生理与心里的折磨。比较可惜的是仅仅停留在“脆弱”的描绘上。对于女性坚强的一面只有非常表浅的言语表达。落入俗套的说教式对话。这不是生命的门槛,是对生命的僵硬指导。
讲述了三种女人——自卑、消极并且流产的女人;意外怀孕,想拿掉孩子的女人;渴望生孩子,却在分娩过程中失去孩子的女人。通过对同一间病房里面三种不同境遇的女人的刻画,来表明生命诞生的不易,更表明生为女人的不易。
乌拉·伊萨克森的确是个洞察力很强的女权主义作家—即便从宗教角度转移到了当代女性话题—这或许也和她有心理学研究背景有关。剧本仅聚焦一间妇产科疗养室,通过三位性情、经历、价值观迥异的女性在面临“身孕危机”时相互扶持的故事,共同表达出伊萨克森对母性生育之伟大的赞颂,也是她对当时瑞典社会中男性普遍对女性存在价值的轻忽或无视状况的抗议,特别是对女性生育之苦的缺乏理解,这是社会福利怎么也无法弥补的,无论它多么友好。伊萨克森的剧本朴实无华,却相当精准有力,伯格曼也选择用更多的面部特写来拍这部小巧的电影,写实又紧张的分娩戏更是震惊了当年许多观众,有报道说有观众直接被吓晕了过去,最夸张的是在挪威放映时的同一场里有八个人晕倒....
私以为这部片子高攀大师对生命和死亡的哲学,感同,来这世界的苦远大于乐
伯格曼舞台话剧式的首次尝试?
女人在面对源自本体的新生命来临时的恐惧、逃避和希翼
感觉伯格曼每个电影似乎都可以称为“这些女人”,那几年他把最好的角色都留给了BibiAndersson么?好喜欢她在每个片子里的刘海!!!
产房后两日:“你认为孤独是什么?是一份略显冰冷的宁静,还是一份不可侵犯的安全感?真正选择孤独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气,相当于壮举。在孤独背后潜藏的是不变的恐惧。永恒的恐惧啊。”
看完伯格曼大概是不可能想要孩子的
CC套装里把这部和《女人的期待》放在一起,一个是四个女人的情事,一个是三个产妇里的女人。伯格曼到了这部,导演的风格和技巧已经非常娴熟,孕妇们的痛苦和思考拿到现在依旧不过时,几个女演员的表演也非常精彩。
电影看过以后真伤心
难怪欧洲人都不想生孩子了
4.50伯格曼五十年代末期的电影都清晰可见他对死亡的恐惧,而且几乎全部是选择了逃避,在他年老后可以坦然面对死亡之时,这些恐惧真的消失了?
看过留脚印
magnet:?xt=urn:btih:CA4561BD8D42CAF726B46DB4709B92E79EAE2A71&dn=So-Close-to-Life-1958-1080p-Bluray-DTS-x264-GCJM-mkv中字www.subom.net/sinfo/215672
#FIFF#好讨厌小孩呀。
婚姻,情感和孩子,在那一刻集中大爆发。生育对于每个女人来说,都是一道门槛,心灵的门槛,生理的门槛。
三星半.伯格曼本片成功抛弃了其同期创作年代剧中的符号隐喻,尽管切入点相当取巧("Soclosetolife"!),但对哲学命题直觉性的探讨已接近其六十年代后的作品.作为赐福的生命同时亦可能是一种诅咒,一道束缚的枷锁;它对未生者而言确是某种未经同意的强加之物,而对生者――女性――来说也常是无从选择的宿命,于是我们看到一出戏剧如何以不同的面目一再地在母亲们身上上演:建立主体性的渴望与独自充当容器的孤独感,对异己寄生力量带来的痛苦的恐慌,分娩的神话和身体的冒险终将女人抛入对不自由的他者命运的清醒认识;伯格曼在结尾既直言无可逃避的境遇又令主人公回到女性的联盟中承担这一切,可见他此时仍然相信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