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到传说中的《血色清晨》了。这是一部有着奇怪质感的电影,冷冽粗粝野气十足,精准到没有毫厘偏废,随着视点和叙事角度的切换,以为是又一个再版精装《罗生门》,它却给了你最残酷写实的环形结尾,让我以为它就发生在我的童年,村子中央唯一发生过的凶杀案,每每想起阴霾未散,不禁一身鸡皮疙瘩。
摄影极佳,声音处理超烂。
改编马尔克思《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将现实的无奈荒诞链至中国的落后愚昧问题,又某种程度上进行解构。生存法则完成审判,看客心理执行死刑。非线性叙事,第三者旁白,仪式感或生动性镜头。李少红说最后惊心的旁观者群像是片场现实存在,血红色调也是胶片搁置而成,天作矣@MOMA交流
这部电影是现实主义的,跟李少红后来的那些电视剧很不一样,但是在一些与李红杏有关的段落中已经能看到表现主义的影子。这像是一部社会学研究的电影,最好玩的东西就是中国乡村社会的性话语:关于性的道德、关于性的表达无处不在,但是没有人会明确地说出来,因此才形成矛盾冲突和匪夷所思的结局。
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以调查员的画外音增强真实感,以众人的询问构成故事。如拼图一般,渐渐拼成整个事件。结尾的围观无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是如今,都能找到相似的内容
8/10。且不论[心迷宫]从中汲取了多少养分,却有着神似的悬念前置、上帝视角,窥视每个人稀薄的好意和鸡贼之心,仍是第五代导演借暴民现象展现男权人治之类异端的农村题材。李少红准确把握住原著“都不相信谋杀真实性而期待由他人告状”的集体失声,结尾血案发生的调度段落镜头时而客观时而主观很出彩。
竟是改编马尔克斯的小说,倒是十分的“中国特色”。此片村民一如鲁迅笔下的人性种种,令人可怖的愚昧无知,本质上就是儒家夫权社会封闭环境下强大的性保守造就的一场荒诞悲剧。结构上几处闪回倒叙的罗生门视角段落推进以增强故事渲染,倒也是导演李少红的用心处。92年的如此卓越的现实主义力作,现在就这样的题材也是拍不出来的。8.2
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也是愚昧对文明的虐杀。
一片儿处女膜引发的血案。
真心是部NB的电影。戴爷的解读和胡子的八卦加起来差不多说尽了。如今被各种侦破题材的美剧规训了的观众(比如我)再去看仍有“悬念”(虽然很坑爹!)和未解之谜(这才是NB的)。叙事结构甚赞。少红老师有此片和《大明宫词》足矣。#2400
摄影很强。叙事非常缓慢沉静,使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意义。
可以清楚地看到《公民凯恩》和《罗生门》对第五代导演群体的深刻影响,至少从李少红的《血色清晨》和戚健的《天狗》中可窥一二。通过对不同村民的走访还原这起谋杀案的始末,时空交错的叙事模式,闪回的运用极其流畅。导演不动声色的批判,悲剧性的根源直指农村文化的愚昧落后,以及对于女性的压抑。
MOMA+见面会。很爱,期待数码修正版。大家刚从学院出来的时候都是好的,走着走着就变“懒”了。
表面上是部犯罪片,实质上是部女性电影,农民的愚昧封建麻木,杀死了明光,溺毙了红杏。男权残害女性,女性扼杀同类,荒蛮世界,延续至今,只是明暗深浅有别。2011年7月标记想看,6年之后终于看了,强势入选个人“最期待的十大国片蓝光(修复版)”系列。
突然想起多年前看过的这部电影,一查居然是李少红拍的。李少红早年拍过不少我喜欢的电影啊。
还挺牛逼的。又无聊地考证了下:根据广播里的农历日期、星期和新闻,可以推算出故事发生在1980年。
今天是我8年来目睹北京最大的雨,于是我跋山涉水、排山倒海来看李少红的这部电影。20110724@万国moma百老汇,居然看到贾樟柯。
在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里,风暴过后,处于风暴中心的两个人却从悲剧中逃逸出来,重新握住了命运中幸福的可能;但在改编之后的《血色清晨》中,没有人能够拥有超越世俗的力量,悲剧死死地钉在这个贫困的山区中,罪恶在窃窃私语和沉默讳言中滋长,年轻人在天亮前死去。电影叙事非常精彩。
1.改编得挺好,很具有本土特色,一点也不突兀;2.落后观念的罪。
很难得外国的小说作品能够被完全用在中国农村的背景下有风格的电影很犀利的触觉结局令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