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维特的类型片实验,一场绝妙的捉迷藏,他实实在在的是极少数能把古典的质感与不稳定的现代性来组合成完美影像的导演,宝石争夺的无限战争这样看似无聊的文本,却在伟大的作者的魔术中成为电影的双人舞(顾名思义),从演员到摄影机的每一个步伐都展现着曼妙的美丽和神秘。
幻觉的高潮。却为何把蛋糕和透明的酒液吞咽干净。我渐渐地获得听觉的恢复:空气杂音和地板的回响——提示我来回走动;在这无人闯入的绿丛:走出一个透亮白皙的年轻女子。完整的身体即容貌——只在镜子中以碎片来显影。太阳与月亮同时在场/所以光线吹灭,镜子被击碎后的深夜。我真切地渴望死亡与宝石!此外走进视线的身体是光,在手臂上划开个口子后就穿透我的所有意识。
里维特镜头下的纯粹的诗意来自于情绪化的布光、可见的钢琴家、舞蹈般的走位、运用镜面反射构造出的丝滑的场面调度。情节并非完全无法理解,而是并不重要,甚至大部分对话都是谎言。最终每一个人物都在跟其他人物的“碰撞”中被消耗殆尽。罗森鲍姆:“这部电影的巴别塔属性在于每一个基本的符号系统——情节、对话、音乐、自然声、剪辑、场面调度——都在自说自话,只有当其中一些元素关联到一起时,意义和感受才开始生发。”
89/100#第8100#古典与现代、戏剧与现实的狩猎场,想到菲拉德。场面调度典范:人与人、人与空间、及其与摄影机之间不断保持运动与变幻的关系。二加二不再是四,环境噪音不一定匹配剪辑,神秘性自在其中,且结尾的神性是确凿的,而之前每场戏的情境都拒绝足够具体。
6/10。运镜及空间调度来交代戏剧事件、省略时空,水族箱另一侧的无声谋杀、停车场和地铁站的场景,画外人物经常瞬间移位闯入景框,从门口窥视的摄影机推近牌局再拉回原位跟随人物走到已散场的赌桌;镜子前珍娜的剪影被宝石项链照亮、水晶柱和舞蹈室镜面映射日月女神的决斗,玻璃物件流淌出催眠的力量。
【5+】创作上将核心动作(争抢宝物)松散地分布在神话叙事及舞台空间的每个角落,甚至带来了罕见的神乎其技的镜内调度。在角色们互相的漫长的FilmNoir式的侦探-追逐中,我们见识到一座奇幻的现代巴黎,这次没有纷繁的秘密,但电影本身就像一座巨大的黑洞,得以藏匿太阳与月亮。//影史十佳。
女性电影?以第一幕为例:Berto走进一家小旅馆,她像蛇蝎美人般地进入一种假装的虚弱状态。不久Berto解构了这种类型:她用强有力的声线说话,用尴尬的停顿打破既定的台词,我们看她那反常的姿态就像观测超自然现象。她像是默片中走出来的女人,有原始的上镜的力量,仿佛她刚从过去男性凝视中挣扎、解放出来。Berto通过自己强大的角色,在遥远的距离下攻击我们目光的统治。用心感受的话,电影中的所有女性也都有类似的力量…
7.5/10。多方争夺宝石的故事。影片运用舒适的音响、高水平的摄影美术(往往有种很uncanny的精美)、丝滑优美的高水准运镜/场面调度、充满神秘魅力且如舞蹈般优美的表演模式等营造了一种灵动、轻盈、优美、神秘的诗意气质,但影片似乎有以下问题:作为主情绪电影不该使用群像叙事(同质于《不散》),扣1分;叙事节奏很缓慢平淡,与飘逸轻盈的影调很错位,扣1分;作为角色导向电影有些剧情讲的不够清楚(值得一提的是,比起《高低与脆弱之间》,这片剧情更复杂),扣0.5。
Hitchcock溝JeanCocteau,所以尋石也只不過是麥高芬的體現,破玻璃來打破空間與時空。日月明暗大鬥法,復仇陰謀戲班依舊上演,最重要是一班女生依著鏡頭前和你氹氹轉,故事,人物關係也變得不再重要。平行生活系列是一場場敘事和類型的實驗,比Godard來得瘋狂,也只有Duras和Resnais的成就可以比擬。
光影剪辑也太漂亮了,服饰场景更不用说。再一个有趣的点是神话式的人物与空旷的巴黎日常实景并置(水族馆,地铁站,楼道,停车场)也是效果奇妙。故事嘛概念其实很像个卫斯理式的港产武侠,男主让刘德华来演也会毫不违和2333
实在有太多感慨,超现实主义的介入也没有改变里维特基于表演模式+环境元素的场面调度模式。前半段摄像机和演员共同的优雅运动与钢琴师(配乐)的在场构建出一个浑然天成的舞台空间。后半段角色随意的入局,出局将一切矛盾归于即兴而起的一场游戏,用戏剧逻辑串联起看似割裂的每一部分。里维特是一位现今难得的,无比真诚的电影作者,即使文本再怎么晦涩难懂也不妨碍观众用戏剧逻辑理解并进入全片。正是这种创作的随性与面向观众的玩乐心态让电影变得“好看”,这也是现阶段的我最希望看到的一类电影。
初识里维特(选了部较短的)。十分有趣,虽然对脸盲的人不是很友好,但是当核心设定揭露之后,大部分演员的功能也都能如数确定。日神之女与月神之女的决斗牵涉了无辜之人殒命,仿佛命运的推动无法阻止,而最后的结局则暗含着厄运的传递与轮回。里维特关于戏剧与电影的融合层次非常丰富,人物的表演在写实与戏剧夸张之间反复(慌张的人逃窜也要谨慎走位,甚至要等待对方的进一步逼迫),这种十分刻意的戏剧感也与不可阻挡的命运推动产生了呼应;而“法力”一词的出现,则将这些艺术媒介互动重新又统一进故事的虚构连续性,整部影片是电影-戏剧/现实-虚构的辩证动态综合体。在火车站让群众(演员?)悄悄地直视摄影机,这是戏剧现场还是拍摄现场?这是里维特电影事业的基本问题。
Parodyofamyth.
故弄玄虚!
美就是纯粹的美享受无需多言
在某种程度上,通过舞台动作建立姿态(机械性)、通过悬疑身份与物件建立抽象人际关系(凝滞感),对将要生成情境的状态进行了消解。视觉层面足够丰富,但与其他里维特作品类似,存在创作观念过载而驱动不足的问题。
神话解构、黑色电影叙事、女性角色、希区柯克与麦高芬,这些新浪潮指定题目和现代主义元素被里维特游刃有余的融于了一个巴洛克式的古典影调节奏中。相似情节和相同人物在化妆舞会般的身份“更替”中营造迷人的神秘主义氛围。以这个角度看,比起一起战斗的队友,里维特在审美层面更接近左岸。中段舞会的集体亮相是情绪和技术上的高潮,精彩纷呈,可惜结尾注脚受制于神话设定的闭环叙事,否则可比肩《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时隔两个月终于吃下了里维特,从前心中的问号都化成了双眼的至福,变装舞会和身份乔装的魔术。到最后都完全没懂发生了什么,但却对每分每秒都爱不释手,且坚信就应如此。从前的我就是想知道得太多,恰恰失去了自由。
形式感很重,或許過度地包裹了可能想傳達的信息與感受、像是沾了太厚重的麵粉——但也可以說這種儀式感是我們面對電影時擁有的全部自由:日月女神也好,黑白善惡好壞也罷,大概我只是在決鬥的中間區域伸展、需要打破習以為常的感受和無意識的預測,感知「感知」本身。
用《易经》那一套完全解释得通的双螺旋结构叙事,但是这个确实是已经生怕观众看不懂已经尽可能做的非常直白了😂堪称法国《郊区的鸟》.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