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G有人做出字幕来了。潘菲洛夫表达的是一种在常规革命话语里的个人声音,它利用历史环境,建造历史环境,塑造“历史真相”的能力甚至不下于格尔曼,而人物的个性也更为自由和丰满,有着深刻的内心世界,但是表现手法却不铺张过度,很克制,自我规训。潘菲洛夫有时似乎追求一种抑制然后爆发的效果。这
前苏联的电影人太伟大了!
下午看片睡倒一大半
潘非洛夫的宽银幕构图练习好畅快。电影摒弃大而无当的说教,而是以个人情感为中心,还结合了点绘画抒情。塔可夫斯基的御用演员索洛尼岑担任了一个配角。非常巧合,故事大背景是十月革命,而前几天正是它的100周年
没有爱生活是荒芜的,但有了爱生活是痛苦的,但有了爱生活难以忍受,为什么生活终究如此呢。
苏联新浪潮,看过留脚印~
8。潘非洛夫处长作,镜头强烈有冲击,十月革命内外战,壁画战火葬爱情,
影片中将一对男女的情感变化逐渐推演为一种独特的冲突,有时代背景下的阴郁,有男女之间的差别,信仰者的选择,不同于对时代下的细细密密…
女主的画作是全片的线索,影片本身就像是这组时政漫画的衍生剧,结尾煽动性极强,不得不感叹曾经的苏联文宣路线发展多么迅猛。为信仰主动就义,火中无渡口。
在格勒的cinéclub看的很棒
@PYIFF2018开头一行字说致敬女画家及其作品,很怕拍成政治宣传,所幸没有。基调很暗,所有角色都笼罩在一种巨大的焦虑中,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战争给个人命运悲喜添上了不能抹去的颜色。女画家的眼神时而痴傻,时而活泼,时而惊惶,她本就不是一个革命者,她只是一个人。在车厢中玩纸牌一场戏暗流涌动,想起《严密监视的列车》
火中无渡口,你别无选择。
画作的插入与影片毫无化学反应。包括主角在内的革命群像生动有余立体不足,而且平遥这几部苏联片也不是第一次让人觉得“你说的我都懂但我是不是错过了什么”了…
多好的少年啊,爱上的女主能再挑好点的呗
差点给这个电影前期恋爱部分给骗了,如果砍掉这些,这部电影很好。讲述苏早期男男女女间的人性,虽然是那个时候,现今看有些不过时。尤其最后部分那几个提问,很有意思。顺便也告诉我们,没有文化有时候也是可悲与可怕。
四星,loveisafact,andfactsarematerialistic,buttheRevolutionisallaroundus,andyou...
多数人都只是被历史的潮流所席卷。
85
粗滤看了一下英文字幕和原片。不错。找到合适的字幕后看完会重写这个评论
最后的镜头配上画面非常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