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看DaveBrubeck等人的客串已值回票价
莎翁逝世400年影展,2016-11-10中国电影资料馆放在那个年代的话,应该还是不错的吧,和现在的审美有些不同,表现手法也不同。说是奥赛罗改编的,但奥赛罗原版我也没有看过。故事冲突性戏剧性很强,少见的黑人白人夫妇。资料馆翻译的是《长夜漫漫》,这个翻译并找不到,周四看的。
爵士背景舞台剧,剧情受到了奥赛罗的启发,多位爵士高手客串,看到戴夫.布鲁贝克在那悠闲的弹着钢琴心里一阵激动。。。但是抛开这美妙的音乐电影本身似乎想讨论的东西有点太多了,最后却什么都没有说明白,结局更是败笔。。。PS爵士迷必看电影之一
音乐PK加攻心大战,好精彩!
很别致的改编,莎翁的奥赛罗搬到了60年代的英国爵士乐团,变成了一个中产味儿十足的伦理戏。狭窄空间里,人性中的阴暗面蠢蠢欲动,戏剧张力随着穿插其中的一段段精彩的爵士演出扩散到整个影院,让人欲罢不能!遗憾的是,结局太仓促了!奥赛罗这样的悲剧范本,为什么要改动结局,无法理解。。。
7.2
迪尔登有很自觉的悬念引领意识。同为社会争议主题,受害者的同性,本片的跨种族黑白配,都是一开始通过其他角色的闲谈旁议表情神秘使观众察觉异样,但又不马上挑明,于是引起好奇甚至焦虑,然后抻它十分到二十分钟……砰!真相崩裂。(另个意外:再见《勇敢的心》里面的“长脚”——帕特里克·麦高汉)
居然是讲乐队的,奥赛罗的特别版本。典型英国风格
等我去再把奥赛罗拿出来翻翻导演表现心怀鬼胎的影响意图该说是浅显异常还是过度掩饰前20分钟已经失去了兴趣
这一次漫溢的音乐终于是加分项了,有更当代化的问题映射,前面部分的人物色彩渲染到位,包括结局的破裂虽然是好似理所当然的一点即清,但还是过于高拿轻放而显得儿戏,更削弱了奥赛罗的悲剧性质,倒是有点黑色的气质,只是这次的蛇蝎人物是个男性。
尽管爵士与叙事间的串联并没有做到绝对的无缝契合,奥赛罗的故事也因现代的柔化使得悲剧性的伟大降格庸常,但这些许断裂绝不影响其成为真正的音乐电影。爵士巨匠的加入令影片音乐部分的视听都趋近完美,而其对故事轴线催场式的提点作用也不可小觑。
爵士乐;扯老婆舌
能在大屏幕上看到这样的电影,简直幸福。对我这样爱爵士的人来说,这组合真的是炸裂,饱眼福…显然导演下过苦功,将《奥赛罗》的故事背景切换到当代、将悲剧最后以喜剧(勉强算吧)收场,不出戏;所有的一切,都很完美。
喜欢爵士乐的有三种人:黑人,青少年,知识分子。奥赛罗的故事装在爵士乐的新瓶里,带出现代中产阶级华丽外表下的种种危机,很有味道的一版改编~群戏的场面调度很厉害~最享受的当然还是精彩到几乎要喧宾夺主的爵士乐演奏部分了~客串的戴夫布鲁贝克和查尔斯明格斯等人,太难得~可惜女主演唱部分略假
4.5一曲InaSentimentalMood还未过半,我就已经沉迷了。。
长夜漫漫,心怀鬼胎。
请跟我分享一个链接。
爵士与悲剧结合在一部影片里
莎士比亚悲剧抹上了一缕中产阶级色彩,比较成功的改编
居然可以看到DaveBrubeck調皮彈著鋼琴的樣子,珍寶!!VivaSwingingLondonandMod!!我喜歡這個諷刺又落寞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