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说我们故乡更好但是战乱,埃及人说这里随处可以买到家乡的糕点,沈阳人说学意大利语好难花了二十年才学会,杭州人说被抢劫后餐厅顾客都躲到了桌子底。维托里奥广场还有旧日景象,这里的人却已经换了模样。没有孩子的广场不能叫广场,没有意大利人的意大利走向何方?那个付钱才肯说的人给出答案。
太想住在意大利了。
美国导演去讨论移民议题就真的有点隔靴搔痒。毕竟除了把各种观点都问出来之后,他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归纳总结。
好多地方连我都走过。刷了达福和加洛尼的好感。。。CasaPound那段包含不少东西,他们的观点只是其中一部分
阿贝尔·见缝插针把对象和女儿塞进镜头·费拉拉(倒是多拍点你邻居啊?!
费拉拉的意大利情结和街头气质使他成为了最适合描绘维托里奥广场的人,而作为港片粉的他,也寻得了自己的重庆大厦。百感交集的民族大熔炉,留恋过去,凝视未来。仍要拍上一场个人标签式的天主教游行,跟着威廉达福上街采购这样的闲笔蛮喜欢。
没想到意大利华人比例这么高。采访对象提到少数族群都把中国人放第一个。街景拍摄也好多黄种人面孔入镜
速度与激情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纪录片。表面拍罗马维托里奥广场,其实聚焦住在意大利的世界各地移民。几类人形象非常突出:中东穆斯林、非洲说唱艺人与开店开餐馆的中国人。影片整体泛泛而谈无甚章法。也捕捉到一些亮点:早期移民看不起近期移民;做生意的中国人崇拜老毛;非洲人接受采访索要报酬。两星半
维托里奥广场可看做罗马的全球化缩影吧,历史影像的对比有点意思,很街头化的采访记录视角,本土和移民各自发声,有些沉闷,有些感慨,所以还是应该持悲观态度么?
比罗西的罗马环城高速观赏性强但不如海上火焰有很强烈的导演本土难民观点和形式感,费拉拉拍街头的感觉赋予更多博爱的人文信息,几次出镜也表明交流的进退关系,广场的历史影像让地点更立体。这种全球城市的趋势到底好还是坏,威廉达福的短暂定居也证明不了的糟糕,中国女戏精移民的毛情结高亮。资料馆
材料编排和话题选择太敷衍了,移民题材千千万,这个连皮毛都没刮到,而且能看出费拉拉对这个广场并没什么感情。两星都给威廉达福,买菜带孩子无敌可爱💗
内容的层次感略欠缺,感觉就是把不同立场和身份的人都采了个遍,却缺失内在的叙事感。从社会意义来说,很敏锐的捕捉到了世界性移民这个现象,值得一看。
比想象中差一些,最好的应该还是费拉拉的身份气质和题材本身的结合度,有几处闲笔段落还挺有意思的。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层面都有些乏善可陈,一些趣味就直接落在了被采访者的反应之上,仅为呈现作用。
很细节的展现一个城市风貌,但是对于缅怀过去的人,失去了就是失去了
罗马最大的广场被移民占领了,街道上被穆斯林定时祷告给占了,他们席地而坐,高音喇叭播送着他们的经文,还有一些年轻的新移民对自己没有工作的境遇非常不满,想离开意大利去往更好的国家,来早的移民已经安家了,中国杭州那位49岁旗袍女士就是个好例子,还有片尾那位当女佣的女士,意大利人呢?
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传奇终究在历史更迭里成了难民集结区。片尾的华人也太多了吧,被大妈占领的罗马?
#资料馆
从不足中受到启发。
Ferrara的个性和sensibility让片子很有味道,没有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