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有三处让我流泪:1、拉贝让难民在纳粹旗下躲过日机的轰炸(总有人以纳粹之名行天使之事,就像有人以上帝之名行魔鬼之事);2、成立安委会时拉贝投了弃权,另个医生不满拉贝做主席,投了反对,但他们仍然服从投票结果担当了正副主席(这就是责任感!);3、救了20万国人的人因为被遗忘而穷死了
号称“东方辛德勒”的拉贝的故事。感觉拍得一般,没有太震撼的地方,力度还不太够,影片的重点在拉贝身上,因此南京大屠杀本身并没有过多渲染,不过总体来讲比《南京!南京!》强多了。敢接这样的片子,香川照之值得尊敬。
就电影本身而言,很一般。那段历史是区区几部电影所不能描述的,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次大地震过后,中国很多人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日本人素质是多么地高,对日本的损失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从而衬托出自己以德报怨的那种高尚。但是你们要记住,日本大部分人仍然否认自己以前犯下的罪行,记住你是中国人。
震撼两点,拉贝的结局和日本籍演员的参演。拉贝,是个被遗忘的名字,以至于这样的中国人民的英雄,在回国后不久就因软禁、贫穷而死去了。香川照之,挺值得尊敬,敢接拍这样的角色。ps细节:首次有电影披露日本皇族对南京大屠杀的罪行。
对大屠杀刻画的力度过于欠缺,使影片流于温情传奇。但考虑到是德国编剧导演,倒也顺理成章。
和南京南京不同,拉贝日记是一个歌颂英雄的影片,对南京的苦难并没有展现很多,感觉刻意突出了拉贝和几个西方人的伟大影片还是值得一看,片尾字幕交代的拉贝的命运也让人唏嘘不已
现在才想起来,一定要看的。→补上一节历史课,关于南京大屠杀,我知道万人坑,知道百人斩,却从不知道拉贝这个利用自己西门子总经理和纳粹党身份救过20万中国人的德国人。
拍得不好,张静初那段太多余,不过冲着拉贝的个人魅力还是打五星,在你无法选择处境,出身和遭遇的事情的时候,你至少可以选择态度。一群纳粹党对着英国国王的画像吃面包和纳粹旗掩护难民的细节很棒,总有人以魔鬼的名义来行天使之事。
去影院看《拉贝》(JohnRabe),观众中德国人居多,华人甚少。不知多少人为了看有德国主角的德国获奖电影而来,多少人为了回顾历史而来。门缝里看到的砍头比赛,女生被迫脱衣,屠杀战俘…尽管仍有商业片套路,屠杀场景也不甚多,但其表达的战时日本人淫威下的屈辱感,批评深度,远胜《南京!南京!》
故事。。。还算流畅吧。。。但是,实在不知道张静初和那个外国帅哥眉来眼去的干嘛呢中国大众永远的无名氏
怎么说,或许是因为外国人的角度,很多东西都变得很表面,整部影片也确实关注的是拉贝的人生而不是南京大屠杀,里面的很多情景处理得太浅白了,由此影片的背景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对拉贝的刻画还是很完善的,但,是不是应该回归到最本质的去才最能打动人呢?国内版的配音尤其破坏了整部影片,我需要看原版……
即便略显中规中矩,但这样的题材只要没砸锅基本就算好样儿的了。至于遗憾有两点:一个是不少史实影像的使用与影片无法契合,甚至显得不合时宜;再一个就是咱们内帮子似乎永远不能长进的群众演员们。
就一部艺术作品来说,除了几处及时插配背景音乐煽情让人动容之外,这部电影真没啥可取之处。有个网友评价“拉贝伟大,电影平庸”,这评论还当真简洁贴切。
观看2007年纪录片《南京Nanking》,里面关于「约翰·拉贝」的内容让我回想起这部多年前就知道但一直没完整观看的《拉贝日记》,于是决定再接再厉观影下:南京大屠杀期间,二十多万人因为安全区的保护得以幸存。尽管如此,受害者的数目是惊人的。统计表明,至少有三十万中国人遭到杀害。日本政府至今没有正式为南京大屠杀承担责任。约翰·拉贝返回德国后被盖世太保作为中国人的同谍逮捕。他被禁止讲述在南京的经历。他的日记被没收,六十年后才重新出现。战后,盟军起先拒绝为他出示非纳粹证明。1950年,拉贝在贫困和被人遗忘中逝世于柏林。
三星半。果然不出我所料,南京南京犯的致命性错误这部电影都没有犯。这是一部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情节剧,不要把它和现实主义电影或者是纪录片等视,正是这点纯粹性使它高于南京南京这部四不像。这片也比南京更感人,有点小煽,前半部分明显比后半部分好,张静初那一段剧情是败笔
有战争总是有争议,希望之后中国电影也能有一部表现二战灰色人物的传记片。惊现ARATA
比中国的拍的好希望中国有一天可以不期望外国人可以自己救自己
有一个德国人,为了几十万中国人的生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我们应该记住他。
1.莫名的╮(╯▽╰)╭爱恋和追逐戏码让人囧上加o(╯□╰)o2.如果南京南京是一盘酸得冲鼻子的散沙,拉贝日记就是一根怪味大麻花3.群众演员选得喜感了剧情也跟着一并弱智4.原来老实人也可以这样眼露凶光啊马马米牙
我更偏爱陆川,我宁愿相信他的很多感情是真实的,商业炒作只是一种宣传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