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多萨的优点是,对菲律宾底层民众日常生活的细节捕捉,自然娴熟不露痕迹,流露出热带草民的破败美学,遗憾的是情色、暴力描述经常失控,用力过猛,所以像刻意而为的行为艺术。
这片也太折磨人了,视觉上的暴力场面反而其次。主要是心理上的压抑感,男孩的视角差不多等同于观众视角,以普通人的角度目击这场案件。手持以及大量的主观视角营造真实感,还有压力十足的配乐,以及男孩的一些动作细节牵引。园子温也分尸,但是他有超现实和漫画味,这个则是写实的。
目擊一切後,仍未習慣的他都沒法與同伴們一起進食只想快些回家,可他並不知道在家中等待著他的卻是另一碗蛋炒飯,大抵他是逃不了,觀眾也是.終會把一切消化.
分尸的时候,我在使劲啃着肯德基的鸡排。。杀人纪实片吧。无限拖长的部分段落想营造心理恐惧,可是我没恐惧,我快进了。。
不是我的料,戛纳评委就这么喜欢手提么?
“当你们到达犯罪现场,在一所房子里刚发生案件,你们是从外部还是内部开始调查呢?”
这片得奖还得要感谢手持拍摄的魅力。能在争议之作中挑出精品,戛纳电影节果然眼光独到...
1.很多时候在恐惧面前,是没有勇敢和正义的;2.沾了血的婚戒,是擦不去的回忆和恶心;3.总有一天,战胜恐惧的不是力量和成长,而是习惯与麻木;4.体验式的恐惧经历,导演厉害。
黑漆漆的杀人场景,还原真实了。比侯导的车内长镜头还要漫长,很是煎熬~
除了高潮一幕的尸解外,就是晃动、昏暗的视角,沉闷的毫无情节,就是在记录、展现一件事而已。或许摆在菲律宾那样的地方来看,政治意义更大吧。
更偏爱《养子》和《情欲电影院》,本片更加证实了曼多萨是手持镜头用得最好(之一)、最出质感,同时也是将现实主义推至最远的一位。
菲律宾的日与夜,白日才懂夜的黑,割头卸腿解女尸,浑若菜市口剁鸡
完全声画叙事,准确的导演技巧,正
导演意图有点过于明显了。配乐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没有配乐会不会更真实?摄影手持得相当厉害。刚开始以为镜头略多余,后面觉得还是需要的。少年一夜变恶魔。
note:http://blog.roodo.com/esaurimento/archives/14421635.html
很黑很暴力,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菲律宾的崛起?
心碎了。。。
没有最黑,只有更黑。
2009年戛纳场刊最低分1.2,特地搜了下是哪几个影评人给了0分,又是哪几个给了3星。:)
比挤脓包的前作更狠,车上磨唧那二十分钟太考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