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F.空。请各界人士反复讲并不新鲜的大理念,而没有潜入去拍真正有意思的保护过程(比如设计、讨论、推翻方案的来回拉锯,修缮遇到的困难等);受访者的话水分过高,可以cut至少1/3;大谈特谈建筑,但并没有用心去拍建筑本身(比如单调的扫视镜头过多)。虽然我完全不了解建筑和电影业,但感觉这也反映了国内很多行业的状态:高谈阔论多,用心关注实事的少;建筑“活化”的体现也很单一,只拍了作为高级餐厅和高档活动场所的案例,和真正城市居民的生活还是隔着很大距离。这样精英化和商业化的“活化”让人觉得没有意思,感觉如何从这种模式拓展是更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方向。
看完了我可以开骂了:全片最好看的部分,是开始出片尾字幕的时候,各种建筑的窗户,好看。然后就是我为什么要在这么大的屏幕上看几乎整场电影时间的人物访谈?太浪费了!这可是大屏幕啊!太浪费了,从头人物访谈到尾,需要说这么多话吗?除了访谈没有其他传递信息的手段了是吗?塞这么满,这么多案例,却没有层次,没有清晰的排序逻辑线,大而空的领导讲话用得着放到大屏幕上来讲吗?甚至没有故事,没有故事啊!
采访素材拼贴之作。导演自我找补,说这叫文献价值。这要是拍个文献片,那就应该去博物馆,而不是拿出来卖票
“还是得靠民间,还是得靠自发”带来震撼的“拆改留”,第一次有了“城市博物馆”这个“贬义”认知。活化的难度远远大于一个红色的拆字。从拓展思维,引到思维的角度尝试去干涉所谓的“资本”,难能可贵。比起所谓的“喊口号”,我更愿意理解为从导演从敏感方能够接受的角度去进行思维模式的介入,是一件好事。
垃圾。
第四届海南岛电影节第1部。中国建筑遗产三部曲第一部,选取了北上广一些活化的古建筑进行拍摄,采访了一些这方面的人,这是一项重要、伟大、有意义的事业。
节奏和内容安排非常不合理,建筑和修复太少,采访太多,而且除了那个同济副教授的发言以外,其他基本都像项目答辩一样官方。SIFF场次,映完掌声稀稀拉拉。
话给你们说活了,建筑被拍s了。
第七代大咖瞬间跌回电视台小编导水平
最触动的一幕是大爷对侨商楼的理解,楼在那里,告诉大家这是侨商回国后建的,这就够了。作为在大荧幕上看的记录片,确实觉得失望,都不如b站上的中国民居好看。导演在影后见面会上的发言以及回答的问题,也没觉得导演对这个话题有什么特别情感…
感觉是几个商业项目攒的宣传片……最好看的是片尾的影像。
#海南#楼,乡,厂…三部加起来是中国古建筑文献纪录片。基本是采访构成,大银幕看画质不错。姜文客串了一把。
3.4分
SIFF几亿沉默的人民沉默的建筑又被忽略了…如果想讨论古建筑无人关心的问题,镜头更应该对准的永远不是北上广。
文献多于建筑本身,但建筑仅限于历史保护建筑,而各路专家说来说去基本是同一套逻辑。城市更新或所谓士绅化中关键一环的资本的声音基本是缺席的。
#4thHIIFF#看前听说像文献专题片,所以有意降低了预期,结果感觉还好,没想象中的那么闷,采访内容也基本上都听进去了。不过确实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似乎缺了一点抓人的逻辑点,整个结构有点松散了,抓一把放一把的感觉。
于海南,个人挺失望的,不太是一个期待中的作者纪录片的样子;但从制片人角度去想,也能理解为什么找这么多专家学者、建筑师去反复讲,古建筑活化的必要。
像是谷德上的老城更新精选案例合集,影视化版本。能看出团队的建筑圈人脉,可惜这些人脉还有多少会在一线实操,基层的东西他们聊不细,上层的事情又不敢聊太多。给不熟悉旧改的观众作为基础介绍还是不错的,一些听起来都很有道理的泛泛之谈,“保护”“传承”“活化”,但实际老城的利用价值和更新的痛点难点并没有说到点子上。#2023上影节#
#SIFF25#上海影城,作为建筑爱好者来看建筑的,结果是一堆访谈
即使回头上平台了免费了也不建议看。好好的休息时间,何必去看有些人想要递交给有关机关的《需求表》。上班时间提的需求做的需求还不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