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之爱》表现意识,《周末》表现印象,你以为在说单亲家庭,实际上拍的是童年,是对孩童眼中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就是高度概括化的、抽象的、不连贯的、去母题性的,乃至具象为一些物件,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形成记忆之网,所以这15分钟是林克莱特用150分钟想做而没有做到的。
“万水千山的长路都成了我一个人的心事”
这才是最应该拿奥斯卡的提名动画短片。想必导演拿出了好多真挚的私人经验,深潜入童年的伤痛里去打捞微末的动人瞬间。我的妈妈是会弹钢琴的会计,我的爸爸是爱收藏的怪咖,我的继父是头顶燃烧的怪物。而我梦中的赤马踢踏,带我回到奇异、熨帖的周末时光,我的家。
关于父母离异的孩子晚上常做噩梦这一点,描述的还不错。大人的世界永远如此复杂,小孩的眼光只能提心吊胆,跟着他们走,时时挂牵,生怕成为孤儿。遇到了那么多人,眼前的何尝又不是最好的呢?
在母亲家看的僵尸片里是标准的粤语,在满室日本元素的父亲家听到的是万芳的惑(神奇)。游走在两家之间的小孩,孤独害怕独自一人的小孩。会很快长大吧。
儿童最无助,最需要安全感的,可他年幼时候这些很大程度决定于他父母之间的关系。
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十强里有三部要么是华人制作要么包含中国元素,真是难得!《包宝宝》+《冲破天际》+《周末》。&就像导演说的:小男孩的父母亲离异了,就真的没办法再在一起了。他们开始逐渐有了各自的生活,而男孩却慢慢地失去了他们曾经对他的关爱。&如果不是B站视频的问题,那感觉这部动画的有点缺帧似的不够流畅。
太太喜欢这铅笔线条的感觉了握草,萨蒂的音乐加上迷影元素,小孩都视角,应该是一拍二吧,正好我也一直觉得作者性强的动画短片没必要按照工业流程来做,19年奥斯卡提名动画短片个人最佳。
太喜欢这部短片了可能因为有相同经历所以看得特别难受吧小男孩像被踢皮球一样被父母踢来踢去“例行职责”却不知道小孩想要的快乐是什么导演用诡异猎奇的镜头拍出男孩心中的梦魇看得我头皮发麻男孩被迫懂事被迫适应孤独被迫假装快乐据说是根据导演自己的经历拍的我很能感同身受这种难受童年的不幸与幻想交错可能现实比动画更悲惨
以梦为马,梦是爸妈
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伤心记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7587847?from=search&seid=6895524243157123569无论是去哪个家庭,这个年纪不该有的缺爱和孤独将会影响终生。成长的道路终究是一个人的,早晚而已。8
开头就被笔触和气氛迷住了,角色性格、梦境刻画、片尾字幕,都很美。对每个意象符号充满兴趣。看的时候心里只有四个字:以梦为马。
恐惧如恶魔般入梦扰乱心智,绿树的距离成了父母间无法跨越的鸿沟,成长的旅途途跌跌撞撞千疮百孔,孩子的心事却始终无人知。主题和立意非常不错,尤其是以单亲孩子的视角勾勒出其生活的点点滴滴,形式新颖无比动人。
(8/10)大过年的我为什么要看这部致郁片……………………(片中居然有中文和粤语,感觉广东人是世界上最适合看这片的……)
结婚之前认真考虑,结婚后认真生活,才是对自己负责,对孩子负责
无奈、宠溺、伤害、依赖...都留不住你,成长是要独自骑着马离开。
不同的孩子(我们)在噩梦里看到了相似的细碎生活,细碎生活被聚焦放大成为童年,童年最终会过去,过去的出逃仍旧于幻想世界轮番上演。多年后,疲惫的大人们在彻夜难眠的辗转中回归童年。生而在世,最怕孤单,不分昼夜的独行奋战,祈求一个冷暖相伴,祈求一份关心不变。然而事与愿违十之八九,始自孩时起。所以我们永远都是孩子,唯有在认定的枕榻里才得安眠。3.5
50%幻想、50%噩梦。一半因为是小孩,一半来自所有大人。幻想不断被打破,噩梦却没有醒来的那天。早熟、孤独、沉默,这个男孩就是我。
男孩布鲁斯在离异的父母之间来回生活,周末是交换的时间段,是分别体验跟以往不同生活的分界点。怀念以前父母亲密的时光,也会梦见母亲男友的邪恶化身。这是孩子的视角,是单纯而真实的心理呈现。比起直接铺陈双方协商的周末时光,本片做了侧面的处理,最大的功劳归于梦境。但片子有个让我十分困惑的设定:父亲穿着日式和服,挥舞着武士刀,看的确实粤语僵尸片,听的是华语歌曲,从统一性上来说,这是存有矛盾的,并不能用日裔喜爱华语语境下的文化来巧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