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真事改编。音乐好听,末了阿姨还开了金口。阿姨戏份少但也好,“或许他也是因为寂寞吧”。
开头疯子这一顿喷,火力全开讽遍全人类,看得是真爽
前重看「Voyageàtraverslecinémafrançais」filmet2EPdelasérie
法律人比较可能会关心的问题,拍成了电影冲突少了点张力。
取景构图特别精良,每一帧都像是自然主义绘画作品。整部电影的艺术指导都是高品质的,仅从影像角度来说这是一部很有质感的电影。剧情看上去讲的是犯罪事件但显然是顾左右而言他,这明显是一部政治电影,更是在阶级冲突上做足了文章。可尽管如此最后的结尾这种拔高还是显得太刻意了,美则美矣但是有点莫名。
能把每个人都描绘得如此丑陋到令人不适的程度,的确是一种功夫:刚有一个情节或对话能让人对一个人物产生同情或欣赏,就会立刻安排下一个情节或对话再次展现此人的穷凶极恶/道貌岸然…杀人的场景基本都一带而过,主要是透过杀人狂和法官(以及媒体、政治)的互动,为世纪末的时代风貌做了一幅尖刻的素描。从开头那个在弥撒中大骂左拉的神父开始,全片到处都在讥讽当时的反德雷福斯派:他们的反动与迂腐程度,不时能让放映厅里今日的观众笑出声来。不过最后一幕竟跳离故事拍起了罢工唱起了公社的歌曲——这种拧巴的故事里插一个左翼激情宣传的结尾并无说服力…演变态杀人狂的男主拿了César,毫无争议;于佩尔演一个配角,她年轻时脸还是圆圆的,气质很冷;最后罢工群戏里有个抱着娃的女工(明显最靓丽的那个)是ChristinePascal!
法文二月观影,又见Huppert与Noiret黄金搭档,爱欲足以让痴汉发狂,魔鬼天使只是一念之差,于疯癫处呈现混沌矛盾人性——假如提前预设判断与立场,势必结果有悖客观公允,BertrandTavernier不愧为法科专业出身,拍起审判的台前幕后来立意高深出手不凡。很少见法语片有如此沉重而繁复的主题,从头到尾都牵引着观众思辨情与理,道德、宗教与法律的微妙关系。直到最后罪犯是否真疯假疯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法官为了达到实质正义而牺牲了程序正义,这样不择手段的正义必将不堪一击。结尾热血沸腾的革命歌声表明了创作立场,导演顺便抛出了一个问题——无论战争瘟疫贸易殖民资本都可能导致批量死伤,它们与bt连环杀人魔相比到底哪个危害更大更值得大众关注?引人深思。
“当开膛手总比培养开膛手要强”,当帝国的军队在亚非拉殖民地对别人的土地、人民开膛破肚的时候,本国的loser们也都配合着去残害身边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所以强盛的殖民主义帝国往往盛产变态连环杀手,比如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比如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比如二战以后的美利坚帝国……
Bertrand的讽刺剧,没想到看到最后原来还是真人真事。虽然不是鲜艳的类型,但色彩质感非常好,美术和取景帮了很多。
法官和杀人犯的角色设置直指社会阶级冲突,正人君子的伪善道义,杀人犯早已看穿一切,结尾的字幕更是点题。
人物关系犀利
法官和罪犯,安能辨我是雄雌
基于真实案件改编的连环杀人案及其后续审判,在想如果是让真正了解杀人犯的犯罪心理、癫狂的精神状态的人,aka陀思妥耶夫斯基来写的话,会更好理解,也更让人同情吧。结尾突然揭竿而起略突兀。阶级是很重要的外部因素,但个人内心选择也同样重要,无论什么阶级,都可以选择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觉得现在一定还有很多类似的莫衷一是的案件、被告人和政法机关。这个法官最后对于姨的举动真是让人觉得恶心。正义最终永远与正义无关,狂飙已经告诉我们了。肉肉的于姨好好捏的样子。
2.4号法文中心打卡。我对电影里所讲的文化、宗教、历史背景的不了解,导致了没怎么看明白,有些隐喻不是特别懂,比如为什么中士只杀牧羊女、反复出现的耶稣受难像、中士多次高喊“我是无政府主义者”,是“上帝之子”,是“救世主”,为什么前法官要举枪自杀、为什么最后法官审判了杀人犯,反而被群众唾弃,为什么一定要反复鉴定杀人犯到底是“疯癫”杀人还是“精神正常”杀人……在理解这部电影上有很多混乱之处。
于姨年轻时
电影院突然于我很适合睡觉😭
基调平淡,道德模糊
人物内心的探索相当犀利,从头至尾都非常引人入胜。
3.5,201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