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常想創新的一部紀錄片,但是個中混亂跳躍也是非常奇怪,缺乏詩性的節奏,只有散亂。
创意有的,执行得格外糟糕,浮光掠影
说的太多,内容又太少。
刻意的多了些~不必诗意化,诗人生活即是诗;不必故事化,小说家的生活已有趣~
本来是冲着蒋勋老师那个看的,结果看错了看了这么个矫情的,风景拍摄的很美,给一星
再读台湾,不只有绵软的腔调,读诗,风景,音乐,文学,灵魂,每个故事都是一座岛屿。不足的是旁白,腔调咬字有点故意追求普通话了,听着有点生硬!
最诗意的一部在宝岛写作。人生的河流要是七分忧愁三分寂寞该是多么曼波啊
这诗、这矫情、这油腻,都是我无福消受的啊
这个让人动情的片名,在本片里面被消耗殆尽,大美的山水和人文,在喧闹中不见得有多宜人,它的整个文明瞬间变得小气,不够悠久与耐人寻味;如果说的直白与清晰点,就是令人反胃和厌恶,而且这种感觉贯穿始终,所有这些元素诸如野游或文艺青年,带着一种唯美且忧伤的腔调来抒情,其实表达上极其的苍白无力空洞虚无,加上言之无物的无聊旁白,小家子气矫情满满,还一个劲的妄图论述台湾文化云云,他们在台湾漂浮,始终落不了地。
非关诗艺,诗人这个称谓,在如今这个时代,显得酸腐,尤其是以现代诗人著称的。
重新發現《天頂的月娘》,似乎《王招君》是從這裡來的。
被骆严重的症状吓到了,没读过他的书,但这片子里他大量的自语和幻想可以想象他文字。
太少沉默,太多言说
“老师,我找到玛丽安了!带给你认识——骆胖啊,玛丽安是我少年时代的幻想,现在我都已年过花甲!你也该醒了!”那位腼腆羞涩清瘦文艺的学生,也是最有才气的怪咖,逢庙必拜地祈愿各路神明让他写出旷世小说,如今才五十岁就像是半衰期的核废料,烧干成渣,却不料偶遇这一段如海风中思想起的迷乱,“我们已经来到灵魂的出海口,并肩地走吧,没有人造的风景”。巴奈的歌声,是真的爱啊。
诗歌像换上了一层皮囊,以民谣特色继续活了下来。虽然读不懂诗,但听得明白歌里意思。
这拍的这是什么玩意
有些啰嗦,制作也不是特别好,主要是专门来看骆老师
传主本人比纪录片有趣太多
如果男性凝視少一些,這個片觀賞性會提高很多…為什麼男文人總在意淫身邊的女性,真的會受不了…可以做很明顯的區分:一個是導演創造出來的角色“瑪麗安”,另一邊是真實生活中的女人(彈月琴的阿嬤,都蘭鼻海岸唱原住民民謠的歌者),一對比就覺得前者好像缺了點什麼,缺了點subjectivity吧…台灣東海岸真的好美哦,果凍一樣的海。駱胖最可愛的時候,是坐在機車後座,高喊“太平洋媽媽”的那刻。誰看到太平洋不想這樣大喊一聲。其他的地方都符合我對臺灣的感覺,好山好水,音樂無處不在,以各種形式出現,還有好多神奇的人,深藏在市井之中,自己有幸也有遇見過一些。江湖臺灣,有趣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