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没有,中国导演讲话喜欢用副词以及大而化之的词语,“”特别“非常”某种“特殊的”,也不晓得在干啥
阿彼察邦:“我年轻的时候看侯孝贤杨德昌会睡着,这么多年后观众看我的片子也会睡着。”看见了吗这就是报应
不是我看不起大陆导演啊,那个夸夸其谈的电影工作者,你真的看懂侯孝贤了吗?别人的评价我并不在乎,而那些台湾电影,哪是只是插播的零散片段,我还是会看到眼湿湿啊。侯导年轻的时候也是帅哥一枚,不过就算老了,也是我最爱的老男人之一;)
感谢
在台北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我的观影经验而言,台湾新电影最打动我的,在于从那些故事之中能体会许多生活中能体悟到,但并不那么容易行诸文字的感受:那些青春期的苦闷、童年夏日午后的幻想与闲暇、对时代的无奈、城市与乡村的疏离、甚至更为单调但也更为直接的火车窗上映着的山与植物、铁轨有规律的震动
请不要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伪造新的历史
原来侯孝贤这么牛,我还是喜欢杨德昌
阐述了很关键的一点:侯孝贤才是台湾新浪潮之KING。p.s.王兵和杨超那段,真他妈有意思。
一種描述奇觀的追捧、一種仿作、一種避免擺露巧思的影迷式致敬。西方人著眼參與世界電影的普世性,日本人想像著歷史互動,中國人則選擇對異地同境去套述,從台灣以外的觀點看也不失為一值得參照的回溯。然而,當在海灘跳舞、在廢棄高樓凝視都市的人們自大螢幕串起重現時...電影似乎活著,就在那裡。
看王兵和杨超那段对谈,高下立判,谁真正理解了影像与人的本质,谁还在营营役役历史观念。
杨超用霸王别姬来跟侯杨比拼。。。只能佩服他的联想能力
感觉最有意思的其实是王兵和杨超在讨论台湾新电影和大陆第五代异同的那段谈话吧。
林懷民說話是有內涵幽默的,但這部講臺灣新電影的紀錄片拿他的訪問來當開頭也挺怪,或許因為王童老師拒絕當顧問的關係。但拍到林懷民偷瞄稿子,講錯三部電影片名,真不怪他被訪問完會碎嘴,看得出拍攝的匆忙。由此便看出導演的準備功夫不足,就是用一堆電影人在講新電影,卻毫無自己的觀點邏輯。
杨超跟王兵的争执,我站王兵。
和一切明确的价值观保持距离
失败!导演毫无想法和章法,似乎最关注的是受访者周遭无聊的细节。看到片后一长串受访者的名字:王家卫、李宗盛、詹宏志、张艾嘉、小野……为嘛这些人的采访不拿出来,挑出来的那几个有的真TM蹩脚。这部片子唯一的好处就是,那些台湾新电影的高清片段让人无比向往在影院大屏幕上与之完整地重逢。
在HammerMuseum里的Theatre看的,免费。不能算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是访谈形式的剪辑。片子本身不怎么样,可是一些侯孝贤老片的片段着实有趣,每当我要睡过去了,又能把我乐醒。后段内地第五代导演出来后,我内心就两个字:差评!
Amotivator.
2015/6/2(二)19:00高雄電影館,田壯壯艾未未鮑鯨鯨講的都是什麼東西呀?最噁心的就是蔡明亮,還說自己的電影自成一格,找他訪談是最大的敗筆。為什麼放的電影片段有寂寞的十七歲?
如此不负责任的记录应当是有预谋地对台湾新电影的集体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