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情压倒残酷战争的女性主义题材。
从《性爱派对》绿茶婊摇滚青年到本片库尔德娘子军,EvaHusson掌控力还可以,懂得怎样让观众揪心。但是这些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女性,红妆有多美如何被迫穿上武装,二者对比才能出力度,本片大量表现后者忽视前者。整体缺乏连贯性,故事本身感人程度不及女兵们的歌和女记者的文章。
技法可以说是有些笨拙,但面对如此的残酷战争世界,女性天然感性的表达依旧是值得尊敬的。放在天朝这是一部可以令人更加爱国的侧证教材,的确可以力推2019北京展映一带一路。
“女性,生活,自由”一句口号可以概括全片。没觉得很差,虽然放映过程中不断有人离场,但于颂还是一定程度上把握到了那个地方的残酷真相,闪回部分的人物前史于叙事是完全脱节的,但于故事又是必要的,和现实部分相得益彰,尤其最后一次闪回,还是有情感力量的。
虽然有几场戏比如逃脱戏拍的还挺好,很抓人,但记者视角强行给前影后加戏,战争戏几乎是手撕鬼子水平,过多的闪回把整部片拆得破碎不堪。整体还是失败之作。
3.5或许有点浪费题材,但表演依然是上乘的。无论是从“布勒斯特之女”到“太阳之女”的Bercot还是Farahani.
建议多读几本Leila或者Asma的书
前半节有问题的地方太多,几度低头懒得看,后半部分还不错,重点是主题太好了,GF演技真的不错,能让人入戏。她们获得自由的方法,很戏虐,敌人之意,敌人之袍。团圆结局,女性温柔。整部片都十分女性也很新手,演员指导,剧本,对白,配乐,混音都有问题。但没办法,为了主题和女主,多一星。
力量振奋人心,摘取的真实灵感也充满了意义--只可惜感动了自己,却没有打动到更多的人。女记者的故事占据了多数视角,额外塞入了许多累赘的闪回;这让女战士们从聚焦里被逐渐分薄,最终也走上了那种“白片”的老路。几场还算合格的氛围塑造动作戏,勉强填盖了这方面的缺失,但放在纪录片里更为有用。难得有趣的是《卫报》仅相隔两天PeterBradshaw与AgnèsPoirier截然不同的视角评论,亦是对这届电影节最有趣的留存。
本来今年是拍女权的绝佳机会,可这部电影却拍成了灾难。导演用力过猛,完全没有灵气可言,强行煽情多次,插叙和倒叙也没有增加任何看点,更不用说有头无尾,记者的角色根本多余,而生孩子更是老套做作得让人尴尬。一星半,半星给摄影和配乐。
震撼绝对不去土耳其旅游
被结尾多此一举的重述画外音毁了的片
非常无聊,白开水。但不及格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冲着题材上6应该不为过。
这个故事停留在一篇纪实文学作品上就OK了。
最大的问题即为用黑人扮演小美人女,用白人涂鞋油扮演爵士歌王,用男权与凶手的角度去装扮女性,彻头彻底对于女性的侮辱与诋毁。
白左八个样板戏之一
3.5,多的半星给题材。不明白为什么分数这么低,我觉得挺好的。库尔德女兵被ISIS俘虏、沦为性奴、逃离魔爪后加入战斗的过程和心理变化都拍清楚了,Farahani把Bahar眼睛里的悲伤、绝望和坚定演得淋漓尽致。
女人当家,生命丰饶,自由解放!
挺好一个题材,拍得太无趣了。
一个不错的故事,一个勇敢的女性,一段特别的历史。女主从一名受害者成为一名战士,歌什菲·法拉哈尼演得很棒,眼睛里相当有精神。她有些神态很像莫妮卡-贝鲁奇,美丽、坚毅。有人觉得剪辑乱,其实不然,这种闪回很容易看懂,并不需要多余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