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手段上说其实也不新鲜了,就是将戏剧排演的整个过程平铺到城市空间中,换句话说戏本身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整个对文本进行讨论发掘的过程。然而海地人的思辨能力还是让人汗颜,每个概念都能有理有据有节讨论好长时间,也是很厉害。
72/100#NYFF2020Virtual#52历史与当下,翻译与排演,呓语与讨论,创造一个殖民历史鬼魂重回当下的空间。重要的海地电影。
#Berlinale70费比西提及
海地“TheLivingandtheDeadEnsemble”剧团设计的戏剧,借助电影跨越了舞台、地域甚至时间的流逝,由贯口执行戏剧的概念,也在借对话的形式谈论文化,让语言具有传达思想情绪的功能;从地域看来对比多米尼加Cocote(2017),艺术与第三世界结合终归还是发现世界的“客观视角”,片中夕阳下所言“citizenoftheworld”的解释——不是忘记我们的祖先、文化或是逃避,而是发现新世界的责任
80/100。#NYFF线上第十二场#在某些地方可以和前段时间看的那部《如果那是爱》进行对比:都有舞台剧一样的呈现形式(只不过这部不是在舞台上而是扩展到了自然环境之中),都有演员们讨论形式的加入(这部的讨论仿佛带有针尖对麦芒的对手感)。这样的纪录片形式无疑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不小的挑战,但却也使得自身态度能得到最大化的呈现。不过这部相对于《如果那是爱》来说更让人惊喜的是它体现出的一种态度,那种对待自己国家历史的敬畏感和尊重感让人非常喜欢,这种让我想到《野名留史又如何》的史观让人能充分认识到这个要不是因为大地震我们可能都无从知道的加勒比海小国,让我们在近乎于执拗的舞台式演绎中窥见海地这代人依然不曾忘却历史并以此为前进动力的精神。“我们的旅程从这里开始,从我们脚下的这片国家的这寸土地开始。”@2020-10-1020:
10/14/2020,@NYFF58VirtualCinema.
海地的夜与日,让人感受不到时间的存在。嗑嗨了的“殖民解构”真心话大放送,伏都教螺旋主义精神的外壳包装海地年轻一代关于历史殖民议题的所思所想,尽管用年轻人翻译、编排戏剧作为议题探讨的线索,整个过程却是完全去戏剧化的。如果电影中由年轻人之口所传递的观点碰撞确实是真实所想而不是背台词,我会由衷佩服。相比戏剧演练,说唱组合提供了更好的观(听)感。
前半段是独白+幻灯片+vlog个人游+不知所以的配乐,后半段是一群人在不同地点排练一场类似舞台剧又类似诗朗诵的节目…期间穿插了一下毫无上下文看似深奥实则像在念scripts的讨论,拍摄手法真的是我们这种爱拍小视频的人的水平,很久不打一星了……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