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扔到小区旧衣箱的衣服可能也进入了二手市场。有的人一天挣不到1英镑,有的人一天能挣25,000英镑。经济好有钱才是王道,所以还是要发展经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预料之外的好看!不是苦大仇深谴责的那种,虽然同样充分呈现了真相,但视野是放在具体的人身上,拍出了当地人因为旧衣售卖这个产业而呈现出的众生相,不美好,有隐忧,但生机勃勃,而且最后还可以看得到一个调和的出路。想起我们在黔东南看到的当地年轻人,也是有人把传统服装和现代风格结合了来打扮的。并不是一定要固守传统,重要的是让当地人自己去发挥创造力,在生活里重新阐释传统。
成吨的旧衣服是消费主义和生产相对过剩的物证,这是2014年的纪录片,而当非洲的市场也趋于饱和,这些旧衣服成了海洋垃圾,一个无法建立服装工业的国家当然也无法处理这些垃圾。被当做廉价劳动力的工人加工出名牌衣服,以低廉的价格卖到发达国家,再被时尚抛弃后,以免费捐赠的方式收集在卖回给他们,一鱼两吃。马克思要是看到劳动者以这样的方式“享受”到了他们的劳动成果,又能写出好几卷《资本论》来。不过想到上学买的打口磁带和打口CD是以废塑料引进的,店主们也是像片中一样盲盒式购买,开箱时只叫上几个老主顾,有的经典专辑一箱里就一张,谁抢到算谁的
加纳很像以前的中国,充满活力又不顾一切。
很有趣,很写实的一部纪录片在哔哩哔哩上看的,主要就讲述了旧的衣服,其实会沦为二手货流转到非洲市场上进行再次的销售,并且也非常便宜的价格出售,并且这种二手市场也冲击了非洲当地传统服饰的市场。主要是主持人的采访,以及对当地群众的互动,非常的有趣,很真实,当我看到一对女人疯抢从二手市场上打包回来的衣服的时候,不禁让我想到了当年很多年轻人冲进去买优衣库kaws的样子。
其实殖民尚在进行时。西方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将我们变成了同质化的群体,处于劣势的亚洲和非洲便成为了欧美拙劣的模仿者。
第一个感受是,最起码我们的服装浪费和污染有部分得到了消耗。第二个感受,全球化的剪刀差之下,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经济体系真的太容易被冲击了。中国居然能分到一杯羹二自身经济没有崩溃,完完全全是因为体量大+自身的文化历史底蕴吧
太浅了,以至太乐观,避重就轻。比如品牌方会故意划破库存服装、被称为“kayayei”的女搬运工的悲惨境地、卖不掉的衣服在当地焚烧和堆积造成的破坏。。建议搭配《被放大的欲望》最后一章学习。
谁能想到,捐给慈善机构的旧衣竟然能在加纳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该产业链的形成对加纳自己的服装业、传统服装必然造成很大的冲击。这是资本的力量,二手服装的价格仅相当于传统服装价格的1/40,对于那些生活贫困的人二手服装算是不错的选择,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谁能想到一件几十分的衣服竟然还有人付不起全款,采用先付一半再付一半的方式才能买得起一件别人不要的旧衣。那个靠售卖旧衣的单亲妈妈令人动容,即便头上顶着沉重的衣服也能够走得昂首挺胸,令人欣赏。
我在支付宝上捐的衣服,可能已经被加纳的某个村民穿上了
真的不需要那么多衣服
在英国,因为衣服廉价,所以人民多买,于是捐给慈善,反被贩卖到非洲加纳,进行二次倒卖。在加纳呢,因为传统服饰太贵,西方服饰被广泛应用(艺术展啊,参加葬礼啊)。但我觉得以10美元成本去替代100美元成本的质量是痴人说梦。总之,非洲加油!20230315
非洲穷人养活了英国的慈善机构,慈善机构每年捐款援助非洲🔁😵……(顺便一窥加纳的风土人情,有意思
工业化、城市化对人生活的影响真是方方面面,如何应对快餐、快时尚对厚重传统的冲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衣服。二手衣物的回收再利用,本身也是环保、节约物资的行为。而且二手衣物的销售利润真的丰厚。可是蚕食了更珍贵的传统服饰,也会令人惋惜。不过有矛盾,才会有发展和进步,优秀传统一定会活在某处,随着人们慢下来,会有越来越多人回归传统,回归生活的本质。
看世界
没想到如今生产过剩的衣服,还会影响到非洲国家的传统。还有:慈善机构把捐赠的衣服卖给非洲二手商家,然后用得来的款项为非洲做慈善。也就是非洲穷人自己支付慈善款,这笔款可能就是用来帮助他们的。神奇的闭环。说句比较不负责任的话:要是慈善真的做到位,他们何必买别人不要的衣服呢。
原来单单只是看旧衣服的轨迹,就可以深刻感受到globalisation了。从positive的角度上来看,旧衣从富有的国家流转到贫穷的地方时,给当地人带来了更高性价比的选择,更高的生活质量,也提供了相应的就业机会。但是从negative的角度上来看,它同时也冲击了当地的服装产业,甚至是当地文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西式服装,尤其是年轻人,穿传统服装somehow变成一个不是那个时尚的选择。传统服装逐渐被外来文化冲击。
最贫穷的人制造出来的衣服,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了最贫穷的人身上。
别买太多的衣服,适合自己就好
什么传统服饰,只要给钱让我穿塑料袋我也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