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是《十个词汇里的中国》距余华写作这本书已经过去了十年,这十年也可以汇成一个新词——左倾
十个词汇:人民/领袖/阅读/写作/鲁迅/差距/革命/草根/山寨/忽悠/
借楼,书写的很好,让我了解了不一样的中国,针头里带出的肉粒很疼,我被勾过。
豆瓣没有词条,借这个标记一下吧。本書最后一段话「“后来的岁月里,每当我回首此事,心里就会十分内疚,孩子们哭成一片的疼痛,才让我意识到工人们的疼痛。为什么我不能在孩子们的哭声之前就感受到工人们的疼痛呢?如果我在给工人和孩子打防疫针之前,先将有倒勾的针头扎进自己的胳膊,再勾出自己带血的肉粒,那么我就会在孩子们疼痛的哭声之前,在工人们疼痛的呻吟之前,就感受到了什么是疼痛。这样的感受刻骨铭心,而且在我多年来的写作中如影随行。当他人的疼痛成为我自己的疼痛,我就会真正领悟到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写作。我心想,这个世界上可能再也没有比疼痛感更容易使人们互相沟通了,因为疼痛感的沟通之路是从人们内心深处延伸出来的。所以,我在本书写下中国的疼痛之时,也写下了自己的疼痛。因为中国的疼痛,也是我個人的疼痛」
借標余華ChinainTenWords
我爱上了余华的狠毒
看的10
借楼,7分,在简中没有地方安身的一本书,其实也没有多刺眼。余华的杂文往往以个体经验补缀历史的一些空洞,几部杂文大抵都这样,当代作家对社会问题进行指点似乎还是以小说形式好。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跃进、文革、改革
看的是书《十个.....》写的很好
代标ChinainTenWords
借码
余华老师贴贴
借标
其实是一本书啦。
语言充满了讽刺和幽默
🪢⌚️,10个词汇📖
读《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人民】:人民这个词汇真是处境奇怪,它无处不在,又被视而不见。【领袖】:红宝书就是他们的政治化妆品。【阅读】/【写作】: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里有很多相关阐述。(自己编残缺小说的结尾、太平间睡觉、北京改稿)【鲁迅】:“鲁迅先生这样说过...”【差距】: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一边上演着喜剧,一边演出悲剧。【革命】:“革命是暴动”。【草根】:权力的重新分配。【山寨】:中国社会生态的炎症。【忽悠】:杠杆作用;当忽悠大行其道之时,我们就生活在一个不认真的社会里,或者说生活在一个不讲原则的社会里。
又看了一遍,前面的几个词汇文章发人深省。余华坚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
“一个人和一个词汇的真正相遇,有时候需要一个机会。”余华老师的《十个…》。发现余华老师近年来的很多幽默段子都出自这本书,正文却是许多倒勾的针头导致的带血肉粒。娓娓道来的口吻描述了那些疯狂的岁月,苦难从来不值得歌颂,但是也不能被遮羞布掩盖。这十个词汇从人民到领袖、阅读、写作、鲁迅、差距、革命、草根、山寨、忽悠。有的词汇分量太沉重,而有的词汇却轻松的多。从这十个词汇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革命,国家,能够体会到其中并联与串联的,作者奔涌而来的回忆与凝聚的深沉情感。00后的我,感触最深的是“山寨”,上县城小学时街边总是有许多卖盗版光盘的。小小一箩筐,装满了整个世界的色彩。如今阅览豆瓣top100的影片时常有熟悉感,想必是那些山寨影碟的回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