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长片就是Tati+Keaton的路子
观影瓶颈期,看过留脚印~
巴勒斯坦电影人依旧深陷于自我的迷恋和民族主义中,苏雷曼从一个「受害者」转变为「开眼看世界」者也是一种循序的过程。
第一次看苏雷曼的长片(已经忘了他短片拍得什么了……),结构松散但是很有趣,在日常生活的无聊中发现各种尴尬和可笑的瞬间,好多场景真的好像罗伊安德森啊。导演自己出演(在美生活12年后回国)的“日记”,混杂纪录片的手法(尤其前一半),拿撒勒和耶路撒冷随手一拍都是带有丰富政治潜文本的场景。
It'srainingculture.苏雷曼归国后的第一部作品,以一贯的沉默局外人角色来出演自己。离乡多年重返耶路撒冷,在对称美学和冷幽默的目光下,抓住了巴勒斯坦乡亲父老们在被殖民文化中的各种生活琐碎。这种逐渐失去土地和家园的时代氛围,和现在的海南岛挺像的
苏雷曼的剧情长片处女作,36岁时期的颜值比59岁时低了好多。和《必是天堂》在笑点设计上有重复,结构表面上看更为琐碎,几乎是几十个抖音短视频揉在一起;但内在其实联结精密,分成四个方向(父/母/自己/神秘女人),父母之间彼此隔离,自己与神秘女人之间彼此渗透,日记体(编年史)则分成前后几个部分将日常与政治不断混杂,跳脱出一般性的巴以政治表述。命名为“圣地”的小卖部和《必是天堂》同理,人们生活在信仰与亵渎信仰的交界地带,家庭消失,国度消失,文明消失。
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新了解。拿撒勒被以色列占领,这段历史不知。战争
苏莱曼饰演忧郁无力的幽灵巴勒斯坦国旗是被随处化用的图腾/借已知的政治历史细品人物动机和动作像看武侠片一样精彩#AFMI苏莱曼回顾展
这片可以和《地下》比着看。
每个人都是一副冷冷的表情,但是爸爸真得是一个好人,所以总是能大难不死
4.7/5.0
事实证明但凡片名带有编年史的剧情片,八成你就看不懂了
巴勒斯坦,一个可怜的国家。看着电影最后悲情(自认为)的音乐和电视里飘洋的以色列国旗联想到巴勒斯坦的历史,满满的忧伤。
冷幽默和尷尬的皮來展現文明國度的消失,悲傷比必是天堂更凜冽
很不错哈
«Jenesaispassivousvoussouvenezdecesséquencesoùonvoitmonpèresursonbalcon,voulantfairesifflersoncanariencage,ouaveclechiendanssonenclos.Quandj’aivuMonOncle,plustard,j’aiétésidéré,etj’aicompriscesrapprochementsquecertainsavaientfaitsentremonfilmetsoncinéma.»
竟然很冷幽默,等待着劝架的餐厅员工,一直在TheHolyLand门口抽烟的两个人,用对讲机指挥警察的租房子的女人。拼贴小品,松散零碎。
真没看懂····我怎么会选这样一部电影···
#AFMI苏雷曼回顾展#4.0分。中段故事段落激起爽快的浪花,最终两位沉睡的老人在沙发上沉睡在电视里以色列国旗的伴随中,落回到现实缓慢的“文化与政治身份的(被)消失”。不过还是那些具有纪录感的段落更让我喜欢一点,有一点点机械和疏离的视角下散漫的一段段温和好笑的巴勒斯坦民间“观察”,也更符合我对苏雷曼喜欢的部分。
是不是让人想起《站台》?小城寻根之旅注定迷失在变迁与碎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