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本层次相互作用交融的同时共同承载了创作者对墨西哥对童年最私密最个人的回忆和情感,这种感性、私人同时又宏大的影像力量喷薄而出,犹如影片最后那一波又一波的巨浪不断冲击并试图淹没大银幕前的每一个观众。
抱着15米巨浪的期待,看到的是2米高的波澜。
裸男舞棍,虎虎生风。听闻女友怀孕,转眼便无踪。一个女人经历渣男,就像一个社会经历革命,激情过后,留下一地狗屎。
That’swaytoomuchshitforonedog.
卡隆在拿了奥斯卡之后,这部《罗马》非常的个人风格化,完全不在乎娱乐性,不在乎普通的观众,只有自己,是那种纯粹的视听语言秀。虽然没有烧钱的特效和大明星,但每场戏都用了大量的群众演员,还原街区的时代感和生活细节,拍摄难度反而比那些特效大片更难,数千人的群演在场景中有条不紊地表演,这也是一种难得一见的视觉奇观!在这部电影里,可以说没有故事,甚至没有主角,真正的主角是1971年墨西哥的社会氛围,导演的野心就是还原儿时记忆中的印象和感觉,想还原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难度系数可想而知。《罗马》的艺术品质绝对是大师水准,不过拿到国内电影院里放映的话,估计票房会很惨烈吧,它的好可不是《爱乐之城》那类富有大众娱乐性的好,不过还是希望会有更多观众会看。
《罗马》让人困惑之处在于,这个与导演紧密相连的“童年往事”却出奇的抽离,缺乏一个介入过去的有效视角。从私人记忆角度来看,影片无疑太冷峻太客观;而从历史叙事视角来讲,《罗马》格局又太个人太细枝末节,尤其是游离在家庭和社会之中的女仆部分,充当隐喻的设计感太强。在革命日再次遭遇孩子的父亲,还紧接着产子,怎么听都像是中国坊间盛传那种某事件一句话小说的格局。
我觉得所有男性导演视角讲男的都是猪的故事都讲的挺好的。
《罗马》是私人的,但它依然拍出了时代的宏大。虽然少许剧情有些肥皂剧的嫌疑,然而在它连贯的、通达的影像光辉之下,这一封卡隆的私人家书闪耀着史诗的光芒,它或许是卡隆导演生涯的巅峰。女主角Cleo的命运是对墨西哥大背景时代变迁的无声证言,加上男性角色的缺席,电影笼罩着女权主义的光环。以这样深情的角度去诠释自己生命中一个极度重要的时刻,去惦念划过自己生命的重要的人,或许是每一个导演的终极梦想。正如卡隆所说:“电影中百分之90的场景来自于我的记忆,有些直接,有些则迂回,但都是关于那个塑造我的时代,或者说塑造墨西哥的时代,那正是墨西哥漫长时代变迁的起始点。”
确实名不虚传,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这部黑白忆旧电影让人看得心悦诚服!这位导演是个对生活有着敏锐观察力与记忆力的电影作家,将对自己保姆个人命运的记忆和社会历史变迁结合得水乳交融,即细小而又宏大。特别是由导演自己掌机拍摄的画面,把场景、细节、人物表现得那么细腻,那么流畅,尤其是难产、灭火、救孩子几个高潮戏的长镜头拍得太棒了,调度、运镜、采光、构图等都值得学电影的人反复琢磨、学习。在今天极度娱乐化、低俗化的现实面前,作者还能坚持拍出如此扎实、光彩的作品,值得打满分!
1971年墨西哥政府镇压革命的时候,在暴力和枪火中,怀孕的年轻保姆因为耽搁了救治而失去了孩子。本来这是个非常好的故事,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在一个时间点交汇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但正如《你妈妈也一样》,到这部《罗马》,卡隆的富家公子哥身份和视角限制了他的政治敏感度。他当然觉得暴力行为很残酷,但他的角度是“我不喜欢这些,它影响了我平静富足的生活,让我失去了朋友,让母亲失去了孩子”。所以,故事仅停留在“渣男本渣”后试图以阶级融合的方式展现女性主义,是比较表面,也不够有说服力的。(比如:不同阶层的女性的悲剧只是因为男的“渣”吗?)当然视觉、听觉上,这部片很好
不要喜欢一个连电影都没有耐心陪你看完的男孩
大环境下的小人物,处处暗喻与隐喻。虽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是,确实有几幕被感动到了。以及,影片展示了如何用长镜头凝视增强戏剧性,确实很有触动。
大概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開場的洗地
男人在什么年代都靠不住
B+/以为某种若即若离的视角提供了更为客观的观察方式,后来才发觉这只起到了抽空人物的效果。琐碎的散文式缀连始终没有铺陈出情感的暗流,到最后只和漫布全片的摇镜一样作空洞的凝望。而结尾更是以和《地心引力》同样的好莱坞方式抹掉了最后几丝残存的复杂性真实。仅能悦目而无法赏心的体验。/想了想还是可以升半星,其实是一次好莱坞叙事下的私人记忆,因而不免产生割裂,恐怕取决于观众更多能看到哪部分。/二刷:一刷时匠气做作的部分现在看反而制造了逃逸出日常生活的“梦境残余”效果,就像不断“召回前世”的小男孩呓语一样,越抽离越置身其中。
这人世间的路太窄,不仅会处处碰壁,撞得遍体鳞伤,还会时不时踩到几坨狗屎。但是,我们还可以去海边,洗尽铅华和晦气。天边,朝阳正冉冉升起,燃烧着希望和力量。
映射美好与幻灭的新生儿房那场地震,抢险与闲情对比的森林之火,痛苦到绝望的分娩戏,以及最后的海边救人戏…印象很深,也是这几场戏提高了原本琐粹的剧情整体层次和联系,虽然不如预期,但也在水准之上,2018墨西哥《八月》+《找到你》+《嘉年华》…噗!练武术的渣男,真的有必要全裸练棍么?闭眼单脚站立就是诈骗啊,边看边在家试验明明谁都可以保持住…
年度最失望——本以为预告片的情感震颤是冰山一角,谁曾想已经是张全景图。摄影和混响确实调动着全身感官,但故事始终锁死在一个孩子语焉不详的记忆视角里,从头到尾Cleo和母亲的角色都只是个演出卡隆内心自我感动的木偶罢了。为何如此和为何于此的问题,全都没有得到回答。
父亲出门踩的狗屎,母亲路上遇的“车祸”,都像是某个人特有的羞于启齿的尴尬往事,而新年夜里女佣收到的那句“一切顺利”的“诅咒”祝词,俨然是藏于无数往事中的一则悲伤玩笑,当结尾ParaLibo的名字闪现,才终于印证了这就是一本写满哀愁和苦痛却又情真意切的回忆簿...因此,相较于用或感动或失望的语句简单概括,把《罗马》放在卡隆作品堆里进行回溯可能更合适,从这个角度看冲着「年度力作」之类噱头慕名而来的观众或许一开始就遗憾地弄错了重点…这段遥远的七十年代往事,在卡隆镜头下显得尤为真诚,而动荡岁月里的主仆更是屡试不爽的经典配置,但即使有一万种俗套拍法,此番重回故土的卡隆还是将全片拍得非常隐忍,谁说技术流就不能有赤子心...临近结尾的海浪一幕大概很长时间都会停留脑海挥之不去。能把童年记忆影像化的导演,着实令人羡慕。
Cleo的重生发生在大海。所有领先于她、象征其被动性的横摇被一次浩大的侧跟所推翻,那一刻她的主动性达到了极致,摄影机与我们不再是她活动空间的掌控者,她迈入了墙上倾斜的画,脚下日常的浪潮上升为外化的内心浪潮,她倾听又还原了自我、收获了圣光的沐浴与全家的围抱。剥离浮光掠影的政治图景和浅尝辄止的女性议题,《罗马》终究是对一次成长本真的反映,它的美妙之处不在于私密,而是这份私密的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