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过一场慢性死亡。
好喜欢TimRoth!完全理解感动。最喜欢妇女对话的几场特别美杯子转动也好漂亮setifreeandletitgo这种质感的画面完全看不够自然光和画面颜色太美了长镜头也喜欢莫名的沉进去其实最后一个镜头从一开始就有预感
安静的吓人,最后男主就这么被撞出画面镜头拉远,空间的无情。喜欢父亲默默跟在女儿后面走直到并肩才打招呼,细节营造的氛围很到位
他宁愿是患艾滋去世的Sarah的丈夫,患中风的John的弟弟,也不愿意是DanWilson的父亲DavidWilson,似乎除了亲手送走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一身份,任何身份带来的疼痛都能被他容忍。
过度生活化,碎片化,对我来说也是一种chronic,whatisthisallabout?但真实的生活的的确确是不需要自带BGM的,需要的只是我的热情和高效。
一个捉摸不透的角色。一位专业护工,料理慢性病患。但他和每一个病人的关系,都好像微微越界;究其原因,虽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却更让人觉得不仅是这样,想继续探下去。TimRoth演得好,他的表情可解读为千万种情感,也可是空白。就是结尾不太明白...
看了政治正确的触不可及,再来看看真正的护工日常。不觉得这电影表达的是爱或者什么类似的情感。护工面无表情尽心尽力的对待不能自理的重症患者,表现的却是一种对衰老和死亡的嘲讽。他无法面对丧妻的哀伤,索性在工作中麻木自己。而结尾又是用死亡的无常表达对生者的嘲讽,死亡等待着每个人。
陌生到熟悉,照料到理解。影片本身色彩并不强烈,全靠TimRoth一人撑起,稳而强大。好多影帝影后级别的演员之所以在成就上都比不上TimRoth,就是因为他真的太稳了,简直做到了人戏合一。
影片前三分之二都极佳,尤第二段关系的培养及变化的递进都在人物状态与整体情境之内。儿子事件的揭开提早了电影的完结,使得一直藏匿的David的另一身份暴露,而此后不加变化顺从这一身份完结第三段叙事。于是第四段叙事和人物结局更像是无法操控下的妥协做法,但反过来回顾第一段却仍在整体架构之内。
2015大满贯得主米歇尔·弗兰克(柏林最佳处女作,戛纳编剧,威尼斯金狮)三部片都喜欢玩关键信息留白和剧情反转。慢性相对做得最勉强。3.5
沉静内敛的剧作和主角一个性格,调调分外和谐。生命与人际关系一样脆弱摇摇欲坠,骨子里透着悲观的作品。[B-]
1.这个人是天使,临终关怀不仅需要爱心,专业技能,还需要随时接受那些并没有直面过死亡的家属各种不可预期的反应。结尾怎么那么残酷?!2.男主角演技太好了。
脆弱不堪的人类和他们更加脆弱不堪的身体。各种背影和侧脸,情绪非常收敛。
喜欢看小Tim拍这种走心的戏,从<Broken>开始到这部<慢性>,完全是一个人撑起了整部戏,喜欢父女并排走的那段,很有爱
结尾吓死人
讲述一名临终护理护工的三段经历,给中风的前建筑师看porn,帮癌症晚期的独居女性安乐死,以及和儿女之间的情感羁绊。内容丰富但是表达克制,结尾饶有趣味。TimRoth亲临CurzonBloomsbury现场,讲述他做戛纳评审时和导演的初次结缘。一部有哈内克风骨的独立影片。
护工和邻居类似,“熟悉的陌生人”,清晰的身份终究模糊不清。一种缓慢的折磨,关怀者缺少被关怀。节奏和表演都很独立电影,剧本不错,改成话剧可能猛很多。剪接有点书生气,情绪没到已经接过去了。没看过蒂姆罗斯这么生活化的表演,习惯了他之前夸张的演技,这次耳目一新。三星半。
前面3/4的戏都不错,有病人、病人家人、男护理和其家人等诸多交集,剧本故意留白不讲明但又保留了些许线索,就是要观众边看边想,时而故意让观众混淆误解时而抛出些出乎意料,很多小细节都需要留意才能把握男护理做事的动机,甚至包括最后的结局。不过得戛纳最佳剧本有点夸张。
小人物往往最感人——透过这个护工我们折射出了这个社会的冷暖。重看,突然想起来这个结尾了:礼让斑马线呀~~~~刚刚红灯呀,说好的善始善终呢……
一种永无清醒之时的生活状态,感受并进入到他人的痛苦里。MichelFranco才华有限,那些冷静收敛感觉更像是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