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哥挺搞笑的,也很真实。作为秉持极简主义三四年的人,在两个月前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也有刻意的记录每天使用的物品,准备持续一百天,有了大数据,自我检测一番。实际只记录了一个月,然后发现每天使用的物品基本一致,除了偶尔用到身份证医疗卡之外,每天使用的物品只有20多样。对于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物欲更低,会花更多的钱去体验感兴趣的事情(虽然体验过后也就那样)。因为需要的很少,对于未来不再焦虑,除了会担心生大病没钱治疗之外,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了,毕竟有手有脚无论如何也不至于饿死
79分钟版。我能理解,我也认同这件事的重要性,人人都应该想一想或者停下来,以自己的方式。我能记得最幸福的场景之一就是,洗完衣服,晚上关着灯我感受着晚风吹拂衣物,感觉随风在房间里流淌。做家务,可能也包括种地,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要比俄乌战争重要,比买股票重要,他们应该是我活着的意义吧。/买了桌子,就会给她配几把椅子,想要做饭,就会添加几百件的厨房物品。。。
个人不应沦为物件的奴隶,一个物件仅是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这部纪录片是断舍离在芬兰的“窒息”疗法升级版。实验暗合了梁漱溟提出的人生三阶段—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心,且顺序不可颠倒——的隐喻。对观众而言,观影的张力在于男主拿东西的顺序,都不免暗自对照,重新关照物件与自己的亲疏轻重编码排序。物质时代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小清新的成人礼。
在读goodbye,things,提及这个纪录片觉得想法很有趣就搜了看下。“活在当下”,正确的像一句废话,谁都知道它对,可很难做到,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臆想过去与未来,任何关于过去与未来的体验都伴随强烈的感知失真,如何争取时间精力活在当下呢。极简主义追求的控制自己拥有的东西,维持当下所需,放弃那些“未来会用上”的东西——其会产生关于未来的太多无意义的臆想。极简主义最吸引人的的地方就是能帮助人争取更大的理性栖息于当下,活在当下。我们比父辈追求太多物质拥有,并非是源自于时代发展,而是因为——广告。这种后天被设计的物质主义,阻碍我们拥有更深刻的幸福感,极简主义或许是最适合消费主义环境下的普通人。一旦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所需,那份轻松跟愉悦感,如微风徐来。
创意非常好,道理也说得不错,就是制作太糙了,镜头语言就凌乱,越到后面整合度越低。
#为什么外国人少系列#
典型芬兰片啊哈哈小哥那腼腆的简直了慢慢悠悠的冰雪裸奔呆着思考人僧磨磨唧唧谈恋爱神马的……有人评论说如果不是在芬兰真不知道这种片子如何值得被拍出来呵呵哒所以这才是真的芬兰生活哇也是醉了😂🌚🌝
我猜就是北欧硬件条件过于好了之后生活流于无聊,需要做一些看似有聊的资产阶级事情,然后继续拍出无聊的片子。
一年之后,那些没有被选中的东西,真的是完全不需要?都可以都扔了?书就是可能一年不看也没事,但绝对不会扔了的东西。
奶奶的话是全片亮点
作为行为艺术是个相当不错的点子。但拍的无聊了,好好剪辑一下四十分钟就完事了。
居然最后有了女朋友。满屏的彩虹泡泡。
不能和亲人真挚的交流是多残忍的一件事啊
#严肃行为艺术##极简主义##断舍离#
有意义的一种尝试
满有意义的目标
你的人生不仅仅是你所拥有的东西,物质也不能组成家,你还需要感情之类的东西。究竟什么能让人开心,一个人的正常生活需要多少生活必需品,必需品之外的东西真的有必要吗?这位北欧少年的实验看似有点意思,最后还是将快乐和人生必需品归为了感情。我在想,这个实验八成是因为他当时失恋了。★★
一篇非常私人的生活改造志,共情能力强一些的话会对这类个人的记录看得津津有味。的确没有必要把重点放在这个实验本身,合理客观记录一下生活细节就很棒了,并不觉得是一场表演。
自行车isthe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