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纪录片课上看的
两名解说员解说的格里尔逊模式
片子一般,结尾那个镜头特别。真人挺好的,对艺术执着淳朴,生命的热情付诸于雕塑,了不起。
电影胶片时代的影像语态,由于摄影机的技术限制,画面表现为状态性呈现,解说词是主要的内容陈述方式。和最初的《收租院》相比,放下了宣传教育的语气,讲究语言的生活化和人情味。很感动,希望中国纪录片越来越好。
为最后一个镜头打的。
1982-9-25
电影胶片时代的电视语态特征,解说通过人称的变化和语气词的使用来获得与观众的交流感,力图贴近观众。
欧
看过了之后才发现同期声是多么的重要
教学片拉片孙振虎老师。彩色胶片记录,八十年代代表。声画分离形式审美意义现场声尝试放弃高大全模范人物模式,平视被摄对象。
开头不禁让人想起《老井》的片头,凿石头的混响充斥耳边。
两名解说员交替的主观解说模式,高大全人物塑造,小房间的辗转腾挪。
代表
作为早期纪录片的拓荒意义
开头结尾,值得学习。
噗
上课不听全的悲剧就是没能深刻明白此片的里程碑意义。。
改革开放之后的作品,观感好多了。画面质量不好,静止镜头时还好,移动镜头时人物的边缘呈锯齿状。镜头放在雕塑作品上时总给人一种“凝视恐惧”……
拍职业人倒是有很多内容方便呈现,难点是在挖主题
电影拍的不敢恭维,但是真人确实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