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都在想,这个配乐你是花了什么大价钱从头到尾每一秒都要用,一看是教授啊你用吧okkkk。德普只要脸不抽搐,就是一个得体的中老年,不把自己当回事儿才能好。全场最佳加濑亮。照片那么好,电影多平庸。2.5
好题材拍成了流水片,色调好评,德普好评。
#70thBerlinale#官方展映。大概是柏林节能看到最商业的片子吧。全是套路,不过摄影控制得还不错,很多日本名角。影片讲述《生活》杂志饱受战争创伤和酗酒困扰的摄影记者去日本水俣,排除万难拍出震撼世人的照片的故事。节奏还挺舒服,不过细想一下胡扯的地方也比较多(以如入无人之境地冲进医院档案室翻资料为最)。当然影片最棒的一点是——你看着是日本,其实是在塞尔维亚和黑山拍的(字幕里面各部门工作人员有各种维奇……)!就凭这一点我就服!
1、20200220.柏林电影节首映前夜媒体场。2、德普大概是年龄、气质、角色驾驭能力最能胜任尤金的现役选手,奈何导演太拖后腿,不是由大师来导这个故事太遗憾了。德普角色加成+故事自身的现实力量太足,才得以保这个作品将将三星半。4、十年前采访过艾琳•史密斯(本人比电影女主漂亮),写过《尤金-史密斯的暗房姑娘》;十年后,第一次眼见采访过的人成为电影中的角色,还是由德普这样的本命出演,想想也是奇遇人生了。艾琳参与了编剧团队,把对尤金的回忆夹带私货般藏进电影的细节里。尤金去世时他们已分开,后来艾琳还结过两次婚,但她始终保留着Smith这个姓,“就是EugeneSmith的Smith”。10年前她说,尤金离世32年,她从未去墓地看过他:“他的墓地很冷,会下雪,也许我该带上花去看看他。“她后来去了吗?
“如果一部电影没有音乐也很好那就不要加音乐。”这句话是教授说的吧。
“牺牲了这么多生命,谈什么高速发展?”cliché但仍然应景。然而我们不是因为工业污染,而是因“野生”而病得一发不可收拾。
#Berlinale20-04好比十年前西方视角东方题材的《黄石的孩子》或者《金陵十三钗》,看起来就是整整齐齐无关痛痒。水俣病事件本身和尤金·史密斯本人的摄影作品都极具震撼力,反而在电影化的过程中变得庸俗轻飘。人物都没什么弧光,好人坏人都是立场不变一路到底。德普的扮相和现阶段状态倒是很适合诠释这个角色。
虽然我知道很煽情,很做作,但是还是很感动。前几天有人问我,你还是相信奥特曼,相信光的力量么?是呀,有这样的人们存在,我为什么不相信
柏林今日最佳!十五年前学环境卫生课程准备考试时只知道要把水俣病的概念背下来,而进入在柏林仍然被这段已经熟知的历史事件感动到泪流满面,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呀!#70届柏林第一天第四场
本片的摄影真极美。那些光与影那些烟雾丁达尔那些黑白影像。这些正在发生的事在被国外的杂志报道引发关注之前,资本家永远可以推脱做不知情状。。捂不住了再说吧……悲哀悲哀悲哀。重金属元素,,重点监测的指标。坂本龙一的钢琴曲和事件纪实照片带来的震撼。
是,导演能力hold不住这么深刻的议题。但是我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人文的关怀,也够了。
核废水入海影响可能比这还大,日本完全没预见到事情严重
背景交代不清晰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公司不直接砸相机…人都打倒在地相机完好无损...吗...照片很震撼bill和德普很能打
真好,片尾只有一个电子废弃物污染,实际呢?被污染的人们真的惨。。。
痛苦并非由电影专递而来,而是来自“由真实事件改编”。
berlinale2花式炫技,音乐用的过了,剧本有些地方过于无语。本来就有震撼力的东西应该静静的说,不过如果我是片商我会买,够商业,能看到钱。
电影很平庸,色彩很抓人。真正让人感到愤怒和无奈的还是故事背景与一张张新闻摄影照片。“如果人类仍是万兽之王的话,那就让我们推翻这个有毒的世界吧。”先推翻播毒的人吧。
画面很美剧情一般角色的成长戏不多就是正反两面的冲突戏不够深入有些遗憾但是6.9分是不是有些低a
柏林电影节第二场首映。感觉正常叙事,节奏稳,但是对于人民在这场灾难里面是如何挣扎的,精神上是如何进行转变的,从绝望转变成希望,没有特别交代。但不得不感染德普的演技,感觉这种角色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影片用一个极为庸俗的救赎故事来包装一个民族的伤痛是十分自大的。在处理日本的段落时没有任何想象力,俗套地将鞠躬和进屋脱鞋这种日本日常生活组织为笑点,配合上德普插科打诨式的演技,愈显尴尬和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