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版的美国派。每一幕都有奇怪的发展出恐怖片和色情片的可能性。一群又丧又无聊又饥渴的青少年。
无聊到爆
年纪大了,这种小清新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再加上没有什么共鸣,连怀旧一下的感觉都没有。可以45分钟讲完的故事为什么非要拖到一个半小时,这种片子的唯一贡献就是原声碟了。
5/10
很像林克莱特《年少轻狂》,也像《早餐俱乐部》。入选过影评人周的这部处女作加入了一定的社会观察使影片冲破了时代和地域性,把青少年对性的迷惘和慌张刻画得细腻微妙又暧昧。最后一段收的太刻意了,不然能入至五星,很喜欢。
四个故事都很可爱,的确很像《年少轻狂》。底特律、夏日泳池、单车、眼镜妹、学校走廊诡异的广角镜头、空车库,几乎可以看到后来《它在身后》里的一切元素。不过《它在身后》都那么火了,居然还没人给这片做字幕!?机翻把人名翻成“安以轩”、“张曼玉”太搞笑了好吗……
很特别。年纪轻轻,互相试探,任何人和任何人。眉来眼去,莽撞又认真,轻轻的笑,轻轻的分手。想得很多,什么也不想。宁静而热闹的夜晚,不知不觉在失去中。像扔进水里的维C泡腾片,从人群的核心中嘭嘭炸裂,只有靠近杯子的人才能听到,一个小分子轻轻碰撞另一个小分子,最后它们溶化进同样的年岁中,成为不分彼此的酸甜。
美式“脱力系”;每个角色都慵懒闲散、百无聊赖又小心翼翼,与故事气质一致,但在这样的氛围里,却又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想要跟随每个角色的步伐,漫步在这个夜晚,看他们在这个夜色里的结局是如何。
底特律年轻人的sleepover,跟我们中学住宿生活差太多了,不过相通的是一颗春心萌动,青春期前夜的暧昧初吻的角落被偷看的日记和裸体,还有盲信友谊万岁的天真。导演真有颗幼齿的心啊
12-04-16-syd
被海报骗进来的!
辨识度不够的美式青春成长题材,还没出现导演日后那些鲜明的作者标签,但是怀旧的元素开始浮出水面,湖边跳舞的一段特别瞩目。
拍的还显粗糙,但是对青少年心理抓得很准,也挺会抓观众的心。各种撩拨,暧昧,吸引,遗憾,错过,错位,忽视,误会……揪心啊。
青少年性萌动
全片有很多不错的pause,不似大多数青春片的荷尔蒙爆洒在滔滔不绝的台词,四段群戏交错却不刻意交融。
温情而微妙的青春悸动,恰到好处的怀旧情怀!
看完首先觉得片名是不是起得太大了,觉得影片的诉求其实很简单,并没有这么大的格局。人物是很多,但要从几个基本的肖像过渡到“全美国”的代表,有点牵强。但我还蛮喜欢的,能看到米歇尔后来几部作品一直保持的“神秘感”,尤其所有故事发生在一个秋季(开学前)夜晚(很有胆识),加上一具具青少年的年轻身体和情窦初开的心理。没有终点的欲望才是欲望,接吻前是最美好的时光,让人频频想到《朦胧的欲望》,但乐观而充满希望。
就是一群眉来眼去的小朋友寻爱的故事,太催眠了,太日式纯爱风了,导演一味坚持小清新,把美国中学生拍得那么青涩扭捏也是够了~
年轻无极限
宅男的审视,近乎贫乏,只剩下持续观看的欲望;抽离、细腻而认真——当然不可爱——大概是导演的原初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