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挨饿,回了挨整,真难…
费穆+朱石麟;浮城北望;配乐佳(政治歌曲,西方交响乐,江南小调,凤阳花鼓)
“世界音像遗产日”特别奉献·馆藏珍稀影像,与《劳工之爱情》(都三刷了…)4K修复版连映。跑江湖卖艺的一大家子“忠義技術團”,这才是真正的江湖儿女!从内地到香港,最后还得回到新中国!情节还挺跌宕起伏,恰如这些人一直捉襟见肘让人提心吊胆,好在最后有了钱出了口气!杂技镜头,不知当年有没有特技,难为韦伟这些演员了!据说亲自上阵。“三上吊”“飞刀”,过去艺人那是真不容易!哪像现在,有乜真本事都能混个老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左派电影无疑了。字正腔圆的配音无字幕(除了荷花第一次演出老头背姑娘唱歌时)。费穆遗作朱石麟接过来豆瓣尚无评分。映前活动《劳工之爱情》文创周边发售馆里真热闹!我又被抓包采访。散场都快22点了!with融。沙丹王垚好像坐我们旁边,王中奖了卫衣不上去合影!资料馆1厅。加上媒体留票啥约8成满
2021.12.1龙马。处处可见费穆等南下影人建国后的心境,用杂技团被压迫的命运影射影人们。几场表演处理延续《前台与后台》。先行回国的几位带来救助的钱财和希望,喻示解放后中国。全片核心是“回国去”,最后剧团北上,而影片之外费穆的命运却令人唏嘘。
费穆的未竟之作竟是这样一出苦哈哈的情节剧,显然朱石麟的属性更突出。卖艺人的穷苦和对回去的执念,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一样离乡背井、任人打压,饱腹气节难两全。实打实的杂技表演也在情节剧之余,带有一点闲适的娱乐意味。有幸能在韦伟百年之际看到这部难得的影片,相当满足。
有着鲜明的左派风格,片头曲中间突然出现《歌唱祖国》着实没想到,而且之后又出现了两次。片中的音乐值得分析,刚开始游乐场的外景镜头配的是很“资”的《蓝色多瑙河》,转入内景是杂技演员表演的场景,这一大段出现了两首民歌《无锡景》和《凤阳花鼓》,这种曲目的使用是否可以标定这些“流浪艺人”的来处暂不能确定,但它们出现在香港的场景中,很明显透出对祖国浓浓的思念。片中对于苦的呈现相当多,这直接决定了片中人物一波三折的命运,但影片后面部分剧情进度实在过快,意外怀孕、孕中意外等狗血桥段一个不少,似乎格局又小了一些,落入市民电影的窠臼,不太像费穆最初可能想表达的原意。尤其最后强行光明的结局总觉得有些虚浮了,毕竟收保护费的地痞流氓、吸血贪婪好色的资本家的战力在本片中都弱化了,变得如纸老虎一般,现实中绝不会这样。
@CFA百子湾两处平行蒙太奇(台上做戏口技表演-台下婴儿啼哭、手术台上的生产-胸口碎大石),第一处稍显呆板,不过是通过相似的声音而随意切换台上、下,进而表现戏内外的悲惨;但第二处较好,夫妻共苦又转向同甘,也契合全片整体基调,但节奏过快,所表现出来的“内地的好”急于求成。20240320的前一天,香港23条全票通过,在这种意义上,本片还是先见地表现了两地间的“共苦”。
费穆遗作,朱石麟等接棒完成。标准苦情戏从双方观点、问题、方法、理论启示等角度,谈谈你对2014年“华语电影论战”的了解。,业务段落(“技术团”)其实也挺硬的。可以和《花街》放一起看。开头配乐就是《歌唱祖国》变奏真是吓一跳。看完这个才觉得科长那部同题作文就是偷换概念了嘛……
我说咋那么眼熟呢。。。原来我看过,老实说看的时候有一种很怪异的感觉。费穆遗作,韦伟出演,朱石麟导演
谢谢资料馆
不知道回去的人,后来后悔没有哈哈哈哈
看的第一部龙马影片公司的电影,c意识形态浓厚,资本香港与内地祖国母亲的冷峻对比——靠本事行走江湖的忠义到了内地之外的地方不如变通成伤风败俗的香艳。有几个印象深的画面:大嫂的下腰(颇有希区柯克心理惊悚感)、二男临走前一晚窗内外的情景更映照出老头的困苦、父亲逼药和女儿回归抱着父亲大腿哭泣的两次俯视镜头、最后生产和碎大石的平行剪辑。在彻底贯彻父亲威严、孝和义,情节屡屡让主人公受挫这方面,电影可以说是难看的生活剧了,没有悬念只有哀。寻生寻死,倒霉事不断,没有未来,停滞不前;最后落脚点依靠在父亲想通了,以及天降内地救星,有了更高阶层的靠山之后黑心合同竟也可以撕毁了。劳动压迫通过身体具像化——卖命。女性始终都是原生家庭、社会、小家庭的生产资料。
中心思想是痛诉香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吃人不吐骨头,还是祖国好,别犹豫,快回来吧。片名里的“江湖”并非后来武侠小说里的幻想世界,而是取自跑江湖卖艺之意。演员们的杂技表演着实下足了功夫,很多高难度动作完成得惊险刺激。韦伟表演的一整段“哑子背疯”虽说惊险度不高,可足够惟妙惟肖足够好玩。镜头语言带出来的信息很丰富,简洁而又精准,经常是用一个横摇就能把前后两段表达结合起来,叙事很高效。凡是感觉有出意外可能,过一会儿肯定都应验。辗转三处卖艺,每次都是快有希望时又戳破。总之此处不能呆,速速归来。
#资料馆留影#胶片放映,致敬费穆。今晚这场真值,《劳工之爱情》“买一送一”还有映前活动,没想到《江湖儿女》是费穆大师未竟之作,龙马影业出品,看的愁肠百结回肠荡气,挥不去的乡愁笼罩在观影过程中(可比对安哲《流浪艺人》),难忘银幕上韦伟的愁容泪眼一颦一笑,脑海不停回放《小城之春》的某些片段——生活真太苦太难啊,在港谋生的江湖艺人衣食无着受尽百般凌辱,那个年代走江湖的真实写照令人无限唏嘘(演员全是亲身表演高难度杂耍卖唱,真敬业),生活再难起码还有一点希望。最后历尽艰辛的小生命诞生了,他们一直想着回去就好了,结尾算是苦尽甘来吧终于踏上了回家的旅程……BGM是熟悉的《歌唱祖国》。
虽然这个杂技班子事故率过高,但还是跌宕起伏紧紧抓着我的心。“回国去”——一个好美又好悲伤的梦。
买这场票是因为听上一场沙丹映前形容「南下香港電影人回望大陸」但其实和我先入为主想象的、天涯歌女式的「家山呀北望」风格的diaspora叙事完全不同。这个“哪怕在左派传统中仍然左派得不得了”的电影简直让人怀疑离散书写本身,乡愁被实体化挪用成诱饵,却没人看到归乡的火车周遭细密的网。想起客途秋恨里七零年初张曼玉从澳门英国日本香港之后逆向北上回广州看完祖父,老人在动荡和破烂的文章中叹气说不要对中国失望,没想到情境中从左派电影人的第一视角来看竟然这么可笑天真(结尾简直hoax到我想笑,52年穿着良好的徒弟从里面带了外汇出来?然后带着一班只能在香港吃稀粥的人回去为了吃饱饭?
有情有义。大概可以看成龙马公司南下影人心声;从先验地塑造一个理想的归属之地开始,到把困境一浪一浪地推向极致,再到最后的“天降救星”叙事(likealways),老左派剧作了。平行剪辑、“城市天际线”、配乐的有意识运用;本片摄影师为了拍杂技团的“三上吊”和倒立爬台阶造了简易升降机拍摄CraneShot,让人想起三十年代的联华拍《野玫瑰》和《奋斗》。
杂技团引以为傲的技术与忠义精神(前现代的遗留,不光造成生计困难,更是阻碍自由的婚姻恋爱)在现代化的消费市场与剥削契约面前无能为力,一环接一环地陷入加深的困境,这种看似无法破解的沉沦最终只能乞灵于超越性的乌托邦国度,片中几处平行剪辑很有趣(舞台上的口技与舞台下的婴儿啼哭,手术台上的荷花与舞厅中表演胸口碎大石的铁柱)。
王元龙太棒了。映前还卖了个关子,实际上剧情一眼看过去就跟探清水河有强关联,倒是歌唱祖国是没想到的,插曲还有孟姜女调和凤阳花鼓,代唱不知道是不是静婷,唱的太好了。这种剧情不算陌生,对比下花街,这些绝算不上左的人,在这个时候也是由衷的快乐。PS原来方圆这么早就干化妆了呀,助理还有王福龄。PSS费穆的细腻与朱石麟的细腻是两个路子,有点儿怀疑他亲自导演能不能对路子,现在这个成品很早期费里尼了,比浮草也不差。韦唯说实话比之前好多了,朱石麟调教功力是很优秀的。
一周前韦伟女士影人专题展映片目。左翼电影人在香港。总得来说非常滥情,退多少步来讲,剧作都不属上乘,表演尚佳(包括电影演员所做杂技曲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