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资料馆万玛才旦纪念展。映前的启动仪式导演协会是给足了尊重,大鹏主持,李少红德格才让贾樟柯等导演悉数上前致辞致思。但整个环节最不妥的也就是李少红的致辞,磕磕绊绊地读着明显是别人帮她写的套话,别人写的没关系,但是大姐你也不提前预习一下,提前读一读吗?作为导演协会的会长,在放映的现场把静静的嘛呢石说成静静的尼玛石,也是非常震撼了。。片子本身相当青涩和粗糙,但后面的长片版是真正的佳作。这部片子也是属于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远大于艺术价值的类型。
万玛才旦的学生作业(还不是毕业作品)。那个时候万玛才旦还是“WanMaCaiDan”,拍得虽然糙了些,但文本设计相当强悍了,电视作为现代文明侵入的象征(甚至占据了居住空间的中的核心位置),但令小喇嘛和小活佛迷恋的却又是“唐僧喇嘛”的故事(藏语配音版《西游记》)。论文思路简直呼之欲出……
虽然不如长片版完整,手法也略显青涩,但贵在真挚、自然。
果然扩充成长片后就上了一个台阶。看过长片再来看短片,就容易觉得走马观花,虽然情绪也在。(当时看完长片后所记:藏语版的《西游记》还是头一回见着,星火似的把一丝世俗燃到了小喇嘛心里,心痒痒的可爱之下,又是一种淳朴的善良。看着他来回奔波传递碟片,觉得这世界真是再宁和不过了。有时看看这些安静的无争的藏民,像是也给自己留了一块小小的干净的圣地,真好。)
唐僧喇嘛的故事
#电影资料馆开头的光影还挺有意思,斜线阴影穿透了小喇嘛与师傅,仿佛意味着有某种规则刻在他们心中,为之后的故事定了很好的基调。长镜头很多,想要悟到某些东西,必须沉下心来,一秒一秒地感受身边流动的空气。电视与收音机都是获取外界信息的媒介,智美更登的故事已熟悉到可以快进到结局,但放映《西游记》时,电视屏幕总有一层故障的黑线蒙着,类似于一块套在电视上的蒙眼布,预示着取经路上需要沉下心来用心探索前进的道路,直接跳看最后一集会让电视机烧得厉害,也像是在说人生没有终点,过于浮躁会走向终结。能看出有演的成分,尤其是对话戏的正反打,语气和神态都稍显不自然。
真经也取到了,电视也烧的厉害关了吧,别把电视烧坏了
感觉短片版更佳,更纯粹,主题大概是慈悲
#藏地新浪潮#学生习作
DV拍摄,录音也很粗糙,但是已经有了大框架,戏剧冲突也都有,算完成度很高的学生作业短片。
#补标@bisff2021
藏地新浪潮:万玛才旦电影作品展@深业上城剧场
文本里的戏剧冲突,电视所代表的外来文化并不会破坏纯洁,只不过历史里的一霎那。不用担心变化。
其实最开始万玛就确定了,他表现现代科技对藏族传统的冲击
这短片版是长版的草稿吧~
@CFA小西天
学生时期作品,朴拙的录像带质感。关注的切入点很有想法,宗教信仰与世俗娱乐生活之间的调和,用小喇嘛过年回家的契机往返于两者之间。电视是通往外部世俗社会的一个窗口,电视剧《西游记》自带的佛教取经故事在藏地更有趣地产生共鸣。
北京电影学院苏牧课观摩,怀念万玛才旦导演,藏地电影作者的第一步。
虽然是短片,但是用三十分钟讲一个小喇嘛想给师父看西游记电视剧的故事,还是很从容的。导演在学校期间的作业,布景很简单,画质和声音也都不太清晰了,但趁着藏区的故事背景,反而有朴素的力量。
万玛才旦北电进修时期的学生作业。剧本基本是重新写的故事,和小说的内容并无关联,只是借用了标题。横摇的部分和对白形成了错位,加上素人演员本身的生涩感,因此在镜头内的调度和镜头间的切换上比较僵硬,不过好在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更多细节的部分在长片中得到了充分的扩充。但似乎关注的重点也并不是现代文明的入侵问题(略有触及但肯定不是中心),童真与信仰之间的碰撞应该才是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