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拍的二战战役片,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突出的是残酷战争中的人性与善良,而不是仇恨和所谓的“英雄主义”。
战争片突出的是人性,而不应该拉仇恨。
这样式的反战过犹不及,矫情了。不是不允许45年临解放才回头是岸,就是各种说服力都不那么充分。不如英国那条线。多一星给战争场面。
明明不是市场花园行动,豆瓣文青人均英语都是英美教授级别的,是怎么看片头片尾战史介绍,然后又洋洋洒洒写下影评的?此片背景来自市场花园行动失败后,盟军依靠加拿大部队为主力,组织的斯海尔德河战役。最后战斗背景来自此次战役中很出名的一场战斗,第二阶段活力行动中的瓦尔赫伦岛长堤战斗。实际战斗持续三天,加拿大部队前期损失惨重,尤其是加拿大皇家高地团C连和卡尔加里高地人团B连损失过半,大部分人都是被德军打死在堤坝上。此役是突袭瓦丁赫伦岛,解放荷兰的第一仗。
美化战争是耍流氓,鼓吹圣战是耍流氓、怂恿神风特工和万岁冲锋、总玉碎更是耍流氓
斯海尔德战役,荷兰解放第一枪也是荷兰历史最贵的电影,可以看得出来花了钱。三条线叙事当交汇时颇有力量。当然无法苛求荷兰弹丸小国拍出战争大片,但依然可圈可点,几位年轻演员也表现不错。
如果让海报引导想把该片作为硬核战争片来爽,请绕路,最巧妙的其实是人设。荷兰籍德军士兵无奈恪守军令对地下抵抗军同袍执行枪决、毫无战场经验的滑翔运输机年轻英伦机师迫降逃亡后加入堤坝正面惨烈进攻、与世无争的荷兰女孩因抵抗军弟弟被诱导自首被枪决后扭转价值观决意参与输送关键情报予盟军,等等。把战争穹顶笼罩下的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在框架上做了顺畅的绑定,个性鲜活。
情报很重要啊。
m21260:人性之光,最后在解放前夕如雕塑般仰坐,解脱!
拍这样也只能被遗忘了!
虽然战争场面略有失真,但整体基调冷峻写实,视角超然而中立。在微观层面里,捕捉到了一丝超越阵营的残酷和混沌。
一看导演拍过《怪形前传》?
整体感觉有点平,但奇妙的是,总能让我有代入感。一场战争,以前会分阵营敌对,但当你代入的时候,只会看到被战争裹挟的一个个年轻人。他们恐惧的眼神里又满是对即将到来的自由与和平的渴望。没有人想在战争中永垂不朽,没有人愿意直视垂死的眼神……
实在没想到荷兰人自制电影的水平已经这么高了。
个人特别喜欢这种战争片,不宣扬高大上,不宣扬钢铁意志,不避讳谈人性。//喜欢的片段有:A被击中的滑翔机上几个幸存的英国士兵,有偷了同伴装备逃命的,有死活不肯重回战场的。B第一次单独遇敌根本没有神勇无敌,而是紧张到哆嗦,拿枪都抖。C没有坚持到底死活不开口的地下党员,纳粹上猛刑,小伙子就把同伴招了。D好心送口信的司令部秘书,在街头给姐姐带口信,叫她别回头,听着就行。姐姐干脆来了个大转身:我弟弟怎样了!让一街的德军都看到。虽然很蠢,一点也不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一边假装不认识一边走着说话,但就是很真实。
荷兰影史投资最高的电影,冷门的战役,中规中矩。作为电影本身真的没什么值得评价的地方,要是好莱坞拍出这种水准,估计看过的人就是目前的零头。
后半段精彩程度远超预期。情节推进流畅,各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角色,命运被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我一直在想自己为什么喜欢看战争电影,喜欢这种既没有宏大特效场面,也没有大无畏英雄主义和慷慨激昂主旋律的战争电影,喜欢没有用大量血腥场面来达到震慑观众的目的和一味把各种劣迹安在敌人身上升华自我的战争电影。或许因为只有从这样的克制冷静中,人们才更容易用理性的视角看待战争,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人性真实的一面和战争荒谬残酷的一面。在战争和生死面前,有人勇敢也有人懦弱,有人选择面对也有人选择退缩,无私与自私兼得,唯独难分出谁对谁错。很令人惊喜的一点是,虽然类似着重刻画人性的战争电影越来越多,但不仅没有让人感到千篇一律,还带来了更深层次的震撼。以及,真心希望有一天这些值得学习的点也能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有所体现。
这才是我心目中最好的战争电影。被卷入战争的每个人都影响着战争,却又都那么无助。他们都是战争的牺牲品,没有什么站狼能主宰胜利。
通过不同阵营处境的三组人物,表现战争之下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无力、恐惧和挣扎,并还原被遗忘战役的概况。人物尤其两组军人的心理和互动粗略了些。
观影时看到汤姆·费尔顿出演是个意外小惊喜(《猩球崛起》后他接演的影视作品口碑和热度大多都不太给力)。电影拍得挺不错,但还是略有不满之处、有些不够精彩。→日积月累、机缘巧合地看完了豆瓣电影一周口碑榜十部作品:1.《摩加迪沙》,2.《浊水漂流》,3.《浊水漂流》,4.《疯神》,5.《风信子之恋》,6.《被遗忘的战役》,7.《在糟糕的日子里》,8.《粘在一起的隔离》,9.《五个扑水的少年》,10.《兰心大剧院》。——以为21世纪了,人类应该越渐了解战争带来的危害,然后努力团结地将战争写入历史,但还是免不了看到有些战火的苗头因为各种复杂的原由有重燃之势……那个我心中渴望的「充满爱与和平的世界」难道终究只能是我的妄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