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格伦的表演被这个平庸乏味的剧本拖累但把嘎嘎吊起来打到哭依旧绰绰有余
两星半。被表演拯救的电影,要不是格伦·克洛斯冷静出色的演绎,简直就跟去年麦克尤恩改编的那几部文学片没啥区别了,一个简单的“妻子为丈夫默默当了几十年枪手”的故事,结果呈现出的效果还真就是第一眼看到的那么简单,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后猝死的情节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写不出来的老套戏码,对于女性角色的态度既暧昧又模糊,对婚姻生活的探讨也只流于表面,女权话题更是避重就轻,结局就像是无能为力的妥协,导演的水准和本片表演水准形成了鲜明对比,几乎是灾难级的。
GlennClose演什么都很好,很大程度上给这部电影增加了亮点,因为这个故事仔细想来真的没有真实感,欠缺说服力太严重了,更何况在中途就知道剧情走向之后结尾还来那么一下😅
#sff18。非常真实的女性抗争与妥协了。妻子做了一切却默默无闻,而丈夫只需要用语言表达一下对她的感谢,就能获得全世界的赞美。
男权社会下女人的才华被压抑的现实,但女人却不一定想去反抗。她说她是个Kingmaker,而他就是那种离不开的渣男。剧本和表演好,导演功力差了点。
丈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妻子为他保守创作的秘密——总觉得这个故事有点匪夷所思,但四十年的相濡以沫只能是冷暖自知。是时代的大事,也是家庭的小事,两性平权化作一场温柔的控诉。替GlenClose感到不值,今年奥斯卡估计又要遗珠了...(没有遗珠,开心!!!!!!!)
一部奥斯卡颁奖季被忽略的佳作,它不应该只拥有格伦·克罗斯的表演而瞩目,也并不是所有人能理解夫妇之间复杂的关系。事实上,光鲜亮丽的事业型婚姻背后,往往隐藏着骇人听闻的内幕,很难道清究竟是爱、利益、权力,苦心经营是单纯为了自己还是家庭,借壳双生,绑腿赛跑,相互成全。
他们是伴侣,他们也是同伙。GlennClose在最后一镜中说给Slater的话,只是在告诉所有人,“一切是我所选择,我没有失去太多,一切在我的掌握。”本来嘛,追名逐利本来就不是作家们真正想做的,作家们真正想做的,她已经做了。
5th求奥斯卡垂怜怨妇老妪一次吧!信女愿一生吃素。一路跟进的颁奖季,还补齐了格伦之前的提名作品。本以为封后板上钉钉,没想到亲眼见证格伦再度落败,那一刻在工位倒吸一大口凉气,感觉比自己被裁员还难受。而且这部片当年在影后提名名单中资源最早流出,但是字幕却最后才有人做,也是蛮心酸的。
有关于写作的痛苦与惶恐,能从家中三人身上强烈感受到。无能者的贪欲与惯性,能者的压抑与顺从,一个写作者对另一个写作者的抑制、剥削以及粉饰,背后又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自信、权利的丧失。当现代意识终于溢满那尊自我消磨的容器,谁料前路走得并没有想象中潇洒决绝。忽然反过来想,不自信的男人走向偏执,也许更可怕。主演们太棒,早该多关注克洛斯了。
2.5跟45周年对比来看简直low,剧本问题太严重,整个片质感像是HBO及格线边上的电视电影。
男主是GoT的大麻雀,verybelievablecharacter.男主女主从头到尾演技在线。
看了一个半小时的缓推中景/大头正反打,从头到尾连一个外景都没有(或许可以理解为某种“囚禁”的形式感?),棚拍感严重,甚至连剪辑不接这种基础问题都时有出现,电影层面简直是灾难。剧本也是“单场戏和人物性格都没问题(颁奖会前介绍妻儿、女儿生子这些段落都写得很好,还有一句"I'mthekingmaker"这样的出彩台词),但整体味同嚼蜡”的典型。被压缩的前史仅凭年轻段落的闪回根本补不回,结尾酒店重场戏则把之前抛给观众的所有思考空间统统填满,抽走了这部电影最后一丝讨论的价值。希望以后的颁奖季,这种除表演外一无是处的片子能再少一点……
婚姻生活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场诺奖风波牵出四十年的复杂往事:女性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难以跨越的时代鸿沟、裹挟着秘密与牺牲的往事。上一秒争吵下一秒为了新的外孙相拥而泣,一刻在撕破脸的大吵临终说爱着你的还是枕边人。空白的笔记本,前行的飞机,穷尽一生付出的“贤妻”终于有了新的篇章等待翻开。GlennClose一如既往无懈可击的表演之外,只出现一场的ElizabethMcGovern和ChristianSlater也是惊喜。
做了颁奖礼只配倾听的分机,成了感情里亟待脱下的裙子,不想让作品束在高阁无人翻阅,躲在逼仄房间打字机前成为奴隶。争抢写了耻辱了核桃,丢掉刻了沽名的荣誉,说不清是辜负才华还是成全创作,为文字牺牲还是为爱情埋名。不愿配合谎言出卖天赋,却愿意拿痛苦当灵感,然后藏起所有真相来成就他的英名。
writerhastoberead!这样死掉的男作家,其实成全了女作家一生的完整性,这两人确实有着美好的关系,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完美。
只有极少数坐拥天赋和才华的女性能成为男性艺术家的缪斯,事实上大多数女性的智慧都会随着传统家庭价值观而沦为一本从未被打开阅读的书。荣格正是看到了女性地位在男权世界里的这种落差,为此他拍出了如《魅影缝匠》那样杰出的电影。这部探讨女权的女性主义作品可谓近些年描写婚姻生活最好的作品。在陌生而又熟悉的斯德哥尔摩情结下,在悲喜交织的隆冬之中,甚至在一种随时可能失控的语境里,我们最终看到的是《贤妻》非凡的掌控力。影片最具讽刺的地方是她一生所有真实的感受经由爱人之口最终都变成了媚俗的谎言,这位本该登上领奖台而不该仅存在于致谢词里的角色用她无懈可击的表演不断撼动着观者的神经。当她回答不出为什么而爱的时候,也不禁让我们反思和扪心自问。
一位女性温和的抗争换来某种胜利,虽然又是那种草草收场的结局
D+/虽然视听语言平庸甚至粗糙老土,但至少成功塑造了一个诡秘、内敛、主动蜷缩的女性角色。与《阿德尔曼夫妇》相反,本篇通过写作与爱情的对照述说的并非两者的纠缠关系,而是一位女性写作者如何被“言说”完全绑架了“爱情”:男性的权欲世界是由语言建构而出的,而女性却能保有言语迷宫之外对爱情的某种超验性感知。这也是丈夫发出那个疑问的原因,两人的相互理解从未对等过。
剧本的创意很赞,类似于安德鲁·海格的《45周年》,可惜导演用好莱坞类型化的方式处理故事,一不小心把一个好故事做成了电视电影,如果没有女主角的表演,这部电影就更没可看的了。不过奥斯卡女主提名里,我还是更喜欢《宠儿》里奥利维娅·科尔曼,这不是演员演技本身的问题,完全是表演的方式和戏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