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到草泥马哑口无言。北风冷飕飕,小谢尔盖杀人时表情冷峻坚毅,说起音乐来羞涩腼腆,偶尔谈谈情说说爱脸上挂着和煦的阳光沁人心田
一口气下了五十部俄罗斯电影,我对俄罗斯电影是真爱
巴拉巴诺夫就是苏联的一切就是俄罗斯的一切在他的电影里可以看到所有病态的政治集权还有荒诞的欲望和人性
他爱电车司机,电车司机和他上床只是因为他长得帅,他爱混街头的女孩,女孩只喜欢钱和毒品,他爱哥哥,哥哥却利用它,他爱德国人,可俄国人喜欢的对德国人来说是要命的。
善良的俄罗斯乡镇摇滚文艺青年,进城跟错大佬,行差踏错,连累街坊后,杀无赦。九十年代的CDwalkman情怀,真是亲切
新俄罗斯地位最高的电影。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企图利用“休克疗法”解决经济问题,结果计划落空,货币贬值严重,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西瓜要1000卢布,买个专辑要几万卢布的原因。同时动荡且无望的社会环境也让俄罗斯黑帮进入了发展的黄金年代。就影片来说个人比较无感,风格化明显,同时这应该也是导演写给圣彼得堡的情书吧。片中一直出现的鹦鹉螺乐队就是圣彼得堡的乐队。/我第一次看没什么感觉。这次又把这部电影翻出来,按照英语字幕重做了一遍字幕,查了不少当时俄罗斯的资料,才体会到这部电影的妙处。只能说文化壁垒确实高,这部电影有很多关于俄罗斯本土摇滚乐队的内容,不了解的话根本看不懂这部电影。
我下周《城市神话》课上要教这个电影,作为彼得堡文本,用来与两周前讲的曼德尔施塔姆和布罗茨基做比较。另一个目的,是去改变提到彼得堡就“只”会想到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资产阶级趣味,也就是布罗茨基讲的文学彼得堡与现实彼得堡的倒置。彼得堡不仅是十九世纪中产的,也同样是九十年代黑帮的。
和昆汀的片有些像,不过这里的浪漫冷得像吐出的白雾。听着音乐的死神静静走过街角。
俄罗斯电影一贯的冷峻风格,有棱有角的角色,佐以简单粗暴的剧情,在灰暗中竟露出几分生机。可惜代入感不强,找不到共鸣,只能说不讨厌
最后男主角搭了个便车。外面大雪,里面卡车司机穿背心。司机问你想干啥?他说想当个司机。然后怀里的长枪掉出来他赶快捡起来。司机微微一笑,似乎在说:原来如此,理所当然嘛。
俄罗斯电影界抛却老传统的一部片。本片导演看得出来受欧陆和美国电影影响更大,对话戏中很明显的间离感,忽略长镜头带来的描绘现实张力却改用凌厉和遵循物理时间的镜头搭配来塑造影像,并且大量真实并突出人物的特写镜头,很有味道。倒是本身剧情和剧本散漫了点,并且有些符号运用挺中二的。当然,让我喜欢的是取景地方太多熟悉的地儿了,斯坦市场和狮子桥就不说了。公交车用钱一场戏就是在过我宿舍旁边的线路上拍的,悲剧就是宿舍楼。。。
暴力,哲思,爱情,都有。窃以为,是《这个杀手不太冷》级别的片。弟弟刚到大城市,新朋友告诉他,在这地方,只有强者才能待下去,弟弟一把双管打遍黑帮,离开这个城市时,感叹,城市是邪恶集合所在,能让强者变弱。
这哥们儿真的是人狠话不多,不服就干啊!而且非常重义气,爱憎分明,最后冰天雪地里搭了个便车,司机老哥穿的二流背心特么的,不愧是战斗民族。
影片中的圣彼得堡像极了我儿时生活过的东北,充斥着萧条与破败,紧缩开支与下岗让人们眼神灰暗无光,仿佛看不到希望,只有那些雕像和建筑还在诉说着当年的繁荣与辉煌
男主改枪那两段,比什么变形金刚变身,超人撕衣服还爽。俄版《独行杀手》,现在不叫列宁格勒了,叫圣彼得堡。巴拉巴诺夫和小谢尔盖可惜了
蜜汁毛子,不是在喝伏特加就是在去买伏特加的路上。还蛮好看的推荐,比路边野餐厉害不知多少等级。
男主的所作所为代表了那个年代俄罗斯民众的价值取向。他的形象更高大而丰满,兄弟可以阴我,但我绝对只为兄弟。
这个黑帮笼罩的黑暗社会氛围与以往我们见到的日本、香港、美国、意大利,甚至巴西都不一样,其他大部分黑帮题材的电影描述的都是繁荣社会,或者成长中的城市中那些靠见不得光的黑恶手段发财的群体,而俄罗斯的这些黑帮,就有点像是在废墟里抢劫,一个没落的社会,萧条苍凉,与这个社会比,弟弟几乎有点单纯,他听着喜欢得音乐离开,寻找新的生活,
休克疗法时代的多样化需求与感受。锅炉工的预演。
包含的内容很多,但都在慢慢悠悠中叙述的很清晰,很喜欢与德国人分别时的对白,仿佛德国人才是看懂俄罗斯城市的人。电影里的人物就像下水道里的老鼠,从未见到过阳光。除了音乐,男主人翁放弃一切。感觉很真实,每一位演员都很入戏。淡出淡入的传统拍摄手法给观众留下很多遐想。就是背景音乐有点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