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注定是一部充满争议的影片,阿图·阿拉里显然是故意挑选这样充满挑衅性的角色,小野田既是无知个体的荒诞悲剧,也是历史疯狂的遗留写照;人的本体与政治激烈冲撞,丛林的法则和世界的局势相互龃龉。当他和后辈两个人对坐在雨林里,时间好像折叠在一起,一个人看到了价值连城的活古董,另一个人看到了他绝不愿意接受的未来,同一个事件在每个人身上折射出完全不同的意义。不认为这部电影属于任何意识形态,如果说有某种悲悯,也只是属于人这种可悲生物的灵魂。
真人真事。片名其实也可以叫《被耽误的小野田的一生》。欧洲的导演还是深谙日本文化,包括日本演员的强项(不说话以及吵架)。我的疑问是作为作恶者同时又是战败方都能获得如此深情的理解和如此诗意的诠释(2小时45分钟),而战胜国却只能自己拍神剧,这里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以白描的方式笨拙地还原了小野田宽郎战后三十年虚妄的抵抗,但这种创作最终也限制本片仅停留在整个事件的奇观性表面——一个丛林中的孤胆传奇,一个猎奇且略为空洞的东方故事。事实上,小野田在70年代回到日本之后,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一个符号,一个政治世界里的棋子。但这部欧洲制作欧洲视野的电影也注定与小野田的内在世界错失,严厉地说,本片甚至有抽离政治,站在历史虚无主义的立场上重塑“英雄”的无知嫌疑。这像极了在小野田放弃抵抗时,为其三十年鼓掌和动容的菲律宾总统夫妇,而讽刺的是,小野田三十年丛林抵抗杀害大约30名菲律宾平民,但他从未道歉也未受到刑罚。
基本无感,对比一下《缅甸的竖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日本人的矫情自己都不见得能拿捏是半遮半掩还是避实就虚,哥儿们您个法国人!法国人!法国人!拍二战的坚决不投降!!!咱商量一下,别费那么大劲跟这儿扯淡了,累不累啊,别闹
野心勃勃,真是输的也彻底。
把精彩的故事拍得如此平淡也是不容易
作为电影的架构一般,青涩的导演没有给出故事以外的更多惊喜,只挑了几个重点年代段落叙事+标准的闪回阐释动机,其他统统省去跳过,用了将近三小时却没能还原丛林三十年那种极致的消磨与孤独,而丛林的空间感也没得以探索,有点可惜。故事本身太传奇了,荒岛与世界为敌孤军奋战三十年,殊不知战争已经结束了三十年,这是一种怎样近乎谵妄的孤独,又是一个绝妙的关于战争中人的异化的切入点。看年轻的战士怎样头脑风暴从那些和平的报刊中解读出战争的讯号,并合理化自己的暴行,人之信念说服自己的能力是无穷甚至可怕的。但这不仅仅只是一个传奇故事,更是一个极其适合视听艺术探索的材料,因为它有着很特殊的时空关系和极致的荒诞感,这一点创作者没有把握到。想到或许也可以拍拍李光辉的身份危机故事。@RefletMedicis
看过原型的故事,可以说这是一个被军国主义洗脑的,可悲又可恨的人物,而电影也是从个体悲剧角度进行描写的。但也失望于电影没将原型故事所带的荒诞性和警示性表现出来,所以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战争是他活下去的唯一理由,被战争耽误的个体,可恨、可怜也可悲。
线上Cannes第二部;如果没有了信徒,信仰还存在吗?丛林中的一万个漫漫长夜,有多少是在怀疑和假想中度过?结尾扣出步枪里的子弹,坐上直升机的小野田极其动人,可能是我今年最爱的结尾。他浑身散发着莎士比亚人物的悲剧感,似乎一个人承担起了宏大残酷的战争主题,侧面隐喻着所有人在后二战时代的迷茫和阵痛。Unforgettable。
浮于表面的简单和扭曲,几乎是失职的观察偏倚,却又可以说是天真的直达主题,基于反战出发营造的奇观着重于内在的精神异变,小野田于丛林中对处境的认知和丛林外早已天翻地覆的世界间形成的错位,让这个本已足够传奇与荒诞的真实事件更加难以置信,也因此实现了电影本体不同于文字和舞台的无限逼近真实的惊世骇俗;另一方面,史实同样是魔幻的,但创作者对战犯的态度仍是微妙的,可能是出于对个体的盲目关怀,但也让电影在舆论环境里变得如同结束自己的“战争”后的小野田般同样无稽起来——历史从来都只是一册消磨时间的连环画;深受战争之苦的上原正三,早在小野田投降前的1968年,便已为『怪奇大作战』写下了一个类似的空想故事『第24年的复仇』,故事的结局以士兵发动自杀式攻击而身亡结束,人类被蒙蔽与自欺的悲哀宿命,现实总是能击败幻想。
影像也太致敬大岛渚了,一个被军国主义洗脑然后丢弃的孤军,纯从个人主义视角去描写他的命运,嗟叹极端政治主义的可怖。(不过从历史角度来看,那些被他们杀害的普通平民更加无辜可哀)
登上了无法离开的岛,打了场不会结束的仗。清除了水果里的毒物,却吃下了洗脑的剧毒。躲掉了墙壁上的蚊药,却停在了静止的树丛。小野田在丛林里的时间停滞了,以荣耀为餐,以忠诚为饮,和平的世界充满了危险,战争的丛林获取安全。广播里有人已经踏上了月球的第一步,有人却困在卢邦岛竟一步没有前行。
这位法国导演真的很懂日本人。抛开美化嫌疑和政治因素。影片表达出的丛林封锁感和时间的挪移。以及诗意的风格。在菲律宾雨林中铸造了一个人独自的“地下”狂欢,惊讶于南斯拉夫的解体,和不愿承认战争的结束,一个是失去依靠,昔念故土的无奈,一个是作为国家机器控制下个体的无奈。导演是否控诉了战争,是否美化了战犯。现实告诉我们的是,真相往往比幻想还要戏剧化,还要残酷得多。
其实就是一个西方导演,用架空的方式去塑造小野田这样一个人物,好在这些男演员的颜值很耐看,否则很难让人坚持看这么久。
在大时间跨度和强题材的笼罩下,它对军国主义直至整个现代殖民史的反思/反讽更多落于细处:如小野田堂吉柯德式的地质勘探和制图术,以及其基于电波的编码解码游戏——因此意识形态以一种AR滤镜的形式显形。在导演眼中,被强行置入原子状态下的小野田映照的或许是一种当代技术,一种活在孤岛、无主可依、凭信于己又深陷于己的新自由主义技术。
三星半。阿图·阿拉里作为一个法国导演,拍摄一部日语片,风格上非常像大岛渚,这本身就很值得玩味。而小野田这个被战败日本所遗弃的孤胆士兵,作为影片的第一主角,这样的表达视角同样一反二战题材的常态。整部影片对个体在战争环境下的灵魂摧毁,有很细腻的描摹,值得深思。如果能够在素材选取上更加精细,做一定减法,会更上一个台阶。男主角远藤雄弥非常上镜。
明明是如此荒诞离奇的一个故事,拍的实在是太过一本正经
4.5,似曾相识,仿佛是在阅读小野田故事时即已看过的电影。电影的第一幕是舞台化的,但随着故土的远去,丛林生活的深入,主题音乐简单重复地呼唤,人物愈发质朴地紧贴情节,从中不断回溯起很多关于最传统的情节剧电影的记忆。
Lastminute惊喜地捡到了一种注目的开幕片,有幸见到导演和带着不能来的主演的面具的小演员,实在是太可爱了。开篇略微犯困但并不影响体验,关于孤岛的故事总归很难drama起来。但这个有四个人组成的小队的生活也不算无聊,个性充沛,人和人之间的反应有细腻的铺垫和推进。从小兵说自己第一次杀敌,到后来兜里掉出一把米,到有蚂蚁只欺负他,引出一直吃不饱这个矛盾点,到后来的二十岁生日,大家会恍然大悟这是一个青少年而已。而这场战争已经过去,他永远不再可能是一个孩子。四个人物大多都有被这样好好刻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角小野田。对他来说万夜的坚守中理性似乎从未出走,可能信仰到偏执最后就会剥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吧。这种信仰的主体溃退之后,荒谬虚无和谎言无处遁形,一出从头到尾的魔幻现实主义大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