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博;模仿意味挺浓,冷面笑匠装得并不成功,倒是冬日惨淡阳光下泥泞雪地上的几段邂逅颇有趣,指涉社会背景不难解读,不要过度解读就好;莫扎特贝多芬的配乐和两段纪录片真出戏啊。
半死不活的感觉加上时不时一点冷冷的笑点还挺喜欢的,荒原+古典乐有点《冬眠》的意思,但曲目选太多也比较烂大街,加上创作思路比较西化以及后半截两个纪录片断加入,出戏感很严重。结尾有两首选曲的字幕中间少空了一行,看着太难过了,这种校对问题完全不应该,细节不上心也很自降身价哟。
骂人没词,打人没胆,装X没本,耍帅没钱。打劫的打劫打劫的,打劫的和被打的搭伙一起打劫。耿军拍的很讲究。
一个让人歪想到某旗帜、忍不住去解构的片名,其实片中锤子是乡村二流子抢劫的武器,镰刀也许是农具也许是凶器。相对很多独立导演镜头运动随意,形式感极差,耿军对这方面很讲究。冰天雪地的东北人式幽默语感,傻愣愣的基督教徒圣歌,加上古典音乐凝重或轻快的配乐,片子流露出的荒诞与悲凉自然而真实。
听别人说我是文青,我不开心,但是转念一想,居然会为了看这部电影,特地跑到岛外一咖啡馆参加小型观影会,而且还真觉得棒棒哒,多少也是有点文青吧。。
立意高明,有了作者电影的味道,整个短片的场景演员调度来看,电影成本并不高,值得学习。
春节时的鹤岗城乡结合部,凋敝的路上都没一只野狗去凝听傻子歌颂耶稣。大地像一张无味的面皮,不来点东北冷幽默作馅,这年咋过呢?关于凋敝的黑土地、凋敝的镰刀农业、凋敝的锤子工业、凋敝的大哥大婶,就该用影像给他们同样凋敝的生活。”我觉得咱们的打劫方式有问题,现在人儿都那么胖。“
哥哥是个爱好文艺的人。放下锤子,裹上毛巾,你做坏事,我唱颂歌。
白日焰火智取威虎山锤子镰刀黑龙江三部曲达成
822@电博7分。东北雪原荒凉凋敝,铿锵三人骗外挂中二虔诚教徒。镜头虽慢,大反差剪辑与配乐有趣。结尾两段纪录片素材植入:去想象化扁平减分。放映结束,问耿军:用莫扎特是谁的主意?答:来自导演自己的音乐修养。可爱,任性加星。锤子与镰刀究竟将成为公器、武器,抑或凶器?赞美诗含混不明一如明日
不好意思,我觉悟没那么高,看不出深刻的寓意;还有,本人笑点很怪,所以也不觉得多么好笑。所以在周围一片笑声中,发现好喜欢自己的与众不同。
其实你是在讨论信仰。
太尼玛好看了,不解释
怨天尤人不能成为好吃懒做的借口,艺术也不应成为哗众取宠的借口。既然想拍现实主义,就要处理好荒诞的度;或者想有荒诞的想像力,那就离现实远点。
【齐放-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十佳短片展映】黑色幽默喜剧。三个蠢笨蠢笨的东北二流子的故事。浓浓的东北味儿和东北农村唠闲嗑特有的台词与逻辑非常的喜感和出彩。让人乐不可支。虽然是独立短片而且看上去很粗糙,但形式上其实很讲究。那个一边吸烟一边唱歌的小孩简直神来之笔
导演自己说是要荒诞呈现荒芜的农村,荒诞有余,荒芜不足(CIFF10观影记)。
镜头语言很成熟,非常惊喜。有东北小品气质,黑色幽默,疏离感,生动而辛酸。
很独特的作者电影,并且中国大陆这样的导演屈指可数。风格非常像北欧的阿基,冷峻而又荒诞,也不乏冷幽默,古典乐也并不违和,这类片子注定是要挑观众的。喜欢里面的一句台词:曾经我去一家裁缝店,遇到一个女子,她没有化妆,碰巧她头上的发卡掉了,俯身弯腰去捡的时候,我看到了她裤子上的内裤印,那感觉真美妙啊!哈哈哈。结尾的《再别康桥》诗朗诵简直是神来之笔。时长虽短,但把东北铁锈带荒原上那种悲凉的氛围营造得很到位,锤子镰刀都休息了,也是城镇化导致人才流失的一种隐喻。
给了我意外的惊喜。前30分钟搭建的人设太东北了,据说是鹤岗的电影。美国有那么多西部片公路片比如冰血暴拍出来,是因为地方大人少,鹤岗符合人少的特点,人设容易立起来,笑了很多次,后来插入的回忆家人片段,感觉剧情写不下去了,在抖音直播不那么发达的年代,像是在网上看到好玩的东西,弄个补丁凑时长似的。准备把耿军的电影都看看
来,说说家里,轻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