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Watson的演出是“一生一次”那种级别的。
又是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女人.我想我是不是应该开一个神经质的女人的豆例了.
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实在讨厌EmilyWatson
很遗憾,按照古老的习惯,任何一个人把爱情当作信仰,最终都会有悲剧的结局。
It'sallabouthowtoproveyourlove...看到后面有点看不下去了....
油画绘片+部分动态划分章节,教堂钟的缺失与重回--女主新婚/犯教与死亡构成讽刺。以自我与上帝对话,虚构上帝。自我即神谕,充沛即他人。好像一个正反打都没有。
不喜欢这个导演。最讨厌他这部片。
别跟我说你善良。也别跟我说你喜欢善良的人。人们向来歌颂执念,是因为人们从心底不相信执念。其实拉斯冯提尔片中的人物都是异化的,却恰恰最贴近社会的教条。他质疑一切,如同在血液之中播撒一场瘟疫。
拉斯冯提尔的电影银幕看真是要命,即便知晓情节发展,依然在心理上同艾米丽沃森被折磨得不知如何是好,那种悲愤与无畏无悔的牺牲真是让人词穷,表演上沃森做得做到了入骨表演,观众感受到的是真真切切疼痛感。不过最为凯特琳卡特利吉表演而感到痛心遗憾,未能受到表演肯定实在是冤案中的冤案。银幕重看
贝丝为什么对人有那么多爱,拉斯冯提尔为什么对人有那么多恨。
最震撼的不是上帝的铃声,而是贝丝的丈夫可以走路了&戛纳电影节对拉斯疯提尔所做的一切,就是小镇人对贝丝所做的一切
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在森林里碰见一位白发老圣人。老人见查拉图斯特眼睛纯洁,口角上下却藏有一点邪恶,走起路来像舞蹈。查拉图斯特拉说他因为爱世人,所以要去往人世。老人宣称他只爱上帝,不爱世人。告别老人,查拉图斯特拉继续下山,心中惊诧老人竟不知上帝己死。
个人拉斯·冯·提尔最佳,最好的爱情电影之一,最美的艾米丽·沃森,孩子般的迷人眼神,纯净得像天使的女人,来渡男人,来渡众生,看这个片子会想起让-雅克·贝奈克斯的《巴黎野玫瑰》,两个女人都是来这个世上渡劫的,巧了主角的名字,一个叫贝丝,一个叫贝蒂。关于女性用身心渡男人的电影,《感官世界》的女主角松田英子退隐前拍过若松孝二导演的《圣母观音大菩萨》,值得一看的。
直升机降下来,风吹得婚纱猎猎作响是最浪漫的段落。摇滚乐分章,疑似胶片绘景的空镜头,与红皮裤一起,是很可以和女性瘾者呼应。真正爱情革命,艾米丽沃森神经质的笑与眼,两个女性角色是侍奉者与圣母,空缺的钟最后为被谴责下地狱的人响起,不被言明的牺牲是为了丈夫康复的奇迹,不必世俗宗教之神。
我很想知道这个导演到底被妇女们怎么整过了=。=为什么他所有电影都这样描写女性……
"thedeceasedwassufferingfrombeinggood.perhapsthisisthepsychologicaldefectthatledtoherdeath."
画面的镜头不停地摇晃,看得我晕晕乎乎的,是为了然大家感受到贝斯的痛苦,纠结吗?很不舒服。而且,我觉得应该让简和贝斯一起死去,想他那样瘫痪了这么久,忽然让他站起来,这是不是因为贝斯用她所谓的爱去拯救了简?那样,如果贝斯不死,那她会更加深信不移。不过,那样就没人取运贝斯的尸体。。。诶
又一位holyfool。女性受害以满足男性幻想,女性死亡以换得男性重生。拉斯确实是宗教权威、封闭社会和男权社会最一以贯之的控诉者(至于这种控诉是否有深度和有效则是另一回事,个人非常不喜欢把“goodness“放入讨论之中)。35毫米胶片拍摄,扫描成数字文件,再把修改过的画面重新洗印成胶片,获得了水洗褪色的画面颜色。
拉斯冯提尔的“痴情女苦情戏”,圣徒般的女人为爱痴狂献祭给了整个小镇,而结尾的圣钟敲响更像是耶稣受难后对世人精神的洗礼和训诫。冯提尔用宗教式的寓言故事来蔑视、讽刺宗教本身,想到《幸福的拉扎罗》则是用现代的寓言呼应圣徒的虔诚。冯提尔的偏执狂(疯子)属性带来的往往是毁灭,而毁灭本身充斥着变态的快感。
做这些不是沽名钓誉而是为主的爱。爱现实的人才是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