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4電影中心3.5*一開始就哭,我想是因為能易地而處去想像親人以後面對同樣的問題.重點有2個:1)其實一路都很不捨,但這個過程如女兒說的前後三年其實太長了...2)捐出遺體前要想清楚,是會被一堆黃毛小子丫頭亂(?)戳的,不是光捐出去而已.學生們都很冷靜,最多是發呆.倒是老師常常淚盈於睫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12:24
“他的死不会分离我俩,我的死不会使我俩再度结合。”
8.9/10想起我的身體,切開的話,太肥....
一個關於告別的紀錄片
她要去当老师。什么老师?大体老师!谢谢老师。
在面对国人忌讳的生死问题前,是一次有关生死与人的哲学探讨,也是一次有关生死的科普教育。题材很大,具体表现,立意深刻。「看淡生死其实很难,看的再淡,在面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时,还是会不敢、不忍。」
关于爱和决定,面对亲人的死亡,是安静地入土还是一如片子里提到的大体老师?多亏映后导演的沟通,知道了很多背后的故事,在中国讨论这个不容易,但总有这么一天其实生命有多样方式延续下去。
第一次看「大体老师」题材的纪录片,关于生死也有了更多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台湾。导演陈志汉今天也来现场交流,跟他了解了一些幕后的信息。拍的很好,剪的也好,震撼人心。可以对导演多一些期待,有实力拍出更多有意思的电影。
足本版。拍得很有分寸。
喜欢影片开头以及中间的蒙太奇。觉得这个题材有更深刻挖掘的空间,关于人们对待生死、遗体的态度,遗体处理的科学性与伦理性。不过,看到台湾医学院在遗体解剖课程中有这样人性化设计,觉得特别好
也看了没有豆瓣条目的短片《大体老师》,silenttutor,安静的老师,掉着眼泪在心里问自己,我有那个勇气吗?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他们走了,爱还留着。不知道内地的状况和台湾是不是一样,学生们从暑假就开始采访大体老师家属,后边参加各种开始和告别仪式,陪家属火化遗体和树葬骨灰,学习解剖知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学会尊重生命。
当我们看到新闻上关于捐献器官这种事情,可能在脑海里只停留个三五秒钟,感慨一句,他(她)真的很伟大,或者生命真的很脆弱。然而,当纪录片的镜头面对的是捐赠者的家人,那种骨肉亲情,实实在在的拍打着自己。人都是血肉之躯,七情六欲。生而为人,死得其所。
之前看一本医学生写的书,她说每次解刨课前,都会给大体老师鞠躬,感谢他们奉献出自己的身体供科学研究,当镜头聚焦到这些沉默的老师,聚焦到因为遗体捐赠联系起来的家人与医学生时,还是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所震慑。丈夫不顾路途遥远隔一段时间去和死去的妻子说话、孩子们在妈妈去世后才意识到那个空位有多大、解刨学的老师坦诚表达无法让爸爸妈妈成为自己的遗体老师,那些柔软复杂的人性呀,仿佛接受了一场死亡教育课。
平静,不刻意催泪,虽然用了过多配乐。于是观众也就像辅仁大学医学院的学生那样,诚恳、尊重地看着他们的“大体老师”,理性与感性并重地平衡思考着生死观。当然,没有人能全然理性地对待死亡,包括解剖课的老师,如果是他的父母做了“大体老师”……
爆哭
最讓我感觸的是又有多少男人會如此緬懷自己的亡妻,甚至是對著妻子的大體呢?片尾曲是范瑋琪的電影同名主題曲。(意外發現騰訊有買版權)
親人過身,死亡將人陌生化。悲痛越拉越長,漸漸沖淡,手術台上的一刀刀,那些灰暗的皮膚與毛髮,鏡頭亦未迴避。老師說,要讓學生知道這不只是身體,更是人,雖然時空上未有交集,但也活過。
范范听了之后写了片尾曲。
respect;台湾跟我们的风俗真是同根同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