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和悦·死作为渡口编年系列观看的开始,游荡的幽灵将会伴随始终
對20多年堅持拍攝、紀錄變化的執著,對故鄉廢墟、殘骸的留念和熱愛,實在無法指摘。畢竟誰會犧牲自己的生命去留住注定逝去的「慘景」呢?但這最後一部「故鄉」,預料到會有很多詩人般、遊子般的鄉愁抒情,但沒想到,看到了扭曲的情愫,過分自戀的藝術衝動頻頻推翻了苦心經營起的客觀、誠實與樸素。可以明顯看到,畫面細節越來越精緻,畫幅越來越契合現代觀影習慣,但卻與那些故去的人與事越來越遙遠。我很想知道,告別過去為什麼要刻意籌劃表演項目?確實,時代已經變了,理髮的老爺爺都知道收費了,影片也越來越不誠懇了,夾帶私貨,思想殖民。「就這樣,再見,我有事」。
旧时的影像很好导演那些自我陶醉的摆弄还是算了吧…
1.和悦·死结尾部分略带梦境般的影像记录与文字回溯,对于自己的定义是白日的游荡和夜晚的梦,对恐惧的描述也常来自梦境。2.渡基本上是观察他人,四季年代变更3.艺术形式的参与将渡口编年彻底收入执念中,这又是非常个人的。还是觉得和悦·死最好。
口述史:分为三集1.《和悦·死》2.《渡》3.《大通·生》
4.5应该是这两天看过的叙事节奏最舒服的一部片子了,如此舒缓的镜头,所有镜头节奏都是恰到好处,尤其是声音的处理,在画面的切换中环境音渐起渐落,配合场景的展开与结束,以至于我每次想等待进入下一个镜头/场景时却察觉不到剪辑的动作,极少的技巧修饰,素材几乎真的就是所拍即所得,上一次看到这么棒的镜头还是《春江水暖》,这部《渡口编年·故乡》做得更加直接,尤其第二部分《渡》更是将这些素材的编辑达到了一种极致,渡口四季的运行平实地记录和呈现,而在第一、三部分已是流淌在创作者故乡思绪中的主观影像意识流,导演以旁白介入,作为讲述者“回忆”的身份只出现在极少部分,仅充当场景间叙事过度的作用,更厉害的是,电影的节奏和展现出来的生活节奏是稳定一致的,真的是理想中的乡土纪录片,全片就是一点一滴流淌出来的岁月的力量。
没有那么好,周家真的是最巅峰的一部作品
这一部介绍了和悦洲上那些故人的故事,更偏私人。
影像散步
像是看了一场西楚霸王的梦
铜陵市和悦洲因的兴衰历程。98年大洪水,全部迁出,以及渡口变迁。注释和字幕有点少,内容看不明白。就是真实
超长力比多装置
日记、表演、直接观察、现场装置,各种方法的集合,可能尚未有打通的入口。
低于预期,太过自我…
像初中的语文课趴在课本里的散文插画上打了个盹
分为三部《和悦·死》《渡》《大通·生》,和渡口编年三家的资料同源,但是主题就没有那么明确了;即在讲述自己的家庭,也在讲述这个地方的过去。
2020.12.26南京大学文学院报告厅
1还可以,舒缓的展现,像散文一样。2年代的剪辑就有些乱了,尤其最后船上那段《杀戮演绎》的痕迹有些明显。3素材堆砌有些严重,个人表达手法也很多,像大杂烩。
这个已经不算编年了吧琐碎的记录更加有主观情感
郭老师用影像为他的故乡写了一篇庞杂的大散文,也是他故乡的一曲挽歌,虽然很私人化,片子里那些长镜头、那些超现实主义手法,用劲!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