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之后倒序看bresson
布列松在本片中只开发出了简洁,而尚未找到属于他的语言“布列松式的特写”。本片基本还是属于法国“优质电影”传统之中的作品,文学改编,对白讲究(谷克多写的对白真是绕啊),影像精致。布列松的严谨简朴和雷诺阿的漫不经心都是超越优质电影局限的途径。
布列松的第一缕光,阴暗的嫉妒,被利用的爱情,送不出的信,说不出口的真相。“命运是可悲的,但我宁愿自己选择,也不想别人强加于我”,但是艾格尼斯却无法选择。布列松的镜头干净而且高傲,但是余韵简直可以用太多语言来描述。
精致的法國傳統電影,但需要由Bresson來完成嗎?
#重看#局部特写镜头拉至中景,横移,转向,跟拍,一个镜头内的信息量颇大,初具气象;忠于原著式的台词让这个三角故事减去几分流俗,多了几分人心普世化的意蕴;不管爱或不爱,无法容忍背弃的、被践踏的自尊,越是骄傲的女人,复仇的气焰越强大;结尾数次倒车用得好,亮点。
C+/仿佛看布列松拍了部暗黑版的侯麦(甚至连女配角都有点像)。最后的车内镜头实在太棒,几个来回把不被突出描绘的人物情绪全都吐露了出来。
#1944#第一句献给CC。可称为布列松早期的集大成,较前作垮了几个台阶。风格远未形成,却承古典而来,精妙考究的台词、简洁的叙事,表演用光、幕起幕落十足的舞台范,对男女情爱的熟谙一点不亚于侯麦(谷克多的功劳?)。一部让人享受的电影,迫不及待地想再重放一边,看看布列松是如何处理得这般美妙。
玛丽亚·卡萨瑞斯的表演真是叹为观止,非常出彩!在壁炉前试探让的那段印象很深!
①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女人的复仇之心;②抵御这种复仇恐怕也只能假戏真做,但是如果真的孕育出真情,爱还是大于仇恨;③能够为爱而死的女人恐怕要神圣于复仇者;④尽管伊始像一出伦理警示剧,最后却变成了正统的悲剧,布列松在本作中更像一个直男癌。
“正常”一点的布列松。
(上一刷没评星:海莲娜总是穿黑的,让人生畏。)加一刷:结尾在技巧上跟《罪恶天使》很像,而且布列松好像只有这两部片用了少量摇臂镜头。这个故事改编自狄德罗。但真心不好看,乏味,没有导演往后作品的纯粹感。同期声还是挺难得的。另外,照明很难看,时代局限吧。
很多诚实的女孩都变成了不诚实的女人,也许我会证实反之也一样成立。我不值得你靠近我,请耐心等待,请留给我一点希望,然后你可以评判我的所作所为,如果你能忍受我的存在我会非常开心,在你家里给我留一角栖息之地,我会毫无怨言的呆在那儿,我并不邪恶,而且我爱你,那是唯一的借口。
还不太具有Bresson的风范,前半比后半拍得好。
科克多说自己对这部根据狄德罗小说片段改编的剧本拍摄的电影的贡献其实微乎其微,但在本片上映后反响平平之际,科克多的重新发现让这部电影也让布列松的导演生涯获得了起飞的动力,也许与布列松其他名作比,本片的特色较少,但在当时险恶的环境下能有如此完成度已属不易,其拍摄于战争末期,在夏天开拍后不久就因为客观原因停止了,以至于到第二年冬天才继续,所以我们看到部分场景人物说话时有气呼出,电影大部分是在室内拍摄,布列松“强迫症”已经开始显露,作为其最后一部用专业演员拍摄的电影,在战时胶片紧张的情况下,布列松还是把每个场景拍很多次,直到他想要的效果,当然故事本身没有什么深度与复杂性,最大的看点就是室内戏中的场面调度,声音的使用和阴影的投射,营造出一个充满嫉妒与欲望挣扎的巴黎上流社会,压抑的爱该如何释放?
7。女人复仇记,和后来的片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7.5;多麼討喜的猶猶豫豫的攝影機
Loveisnotexist.Onlytheproofofloveisexist.Revengecanneverbeasuccess.Itisalreadysothatyouareafailure.
转型前作品,文学色彩较浓
每次看布列松都给我不同的感觉.
女人,爱情和复仇,所以特吕弗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