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采取了苏联诗电影惯常用的倒叙、回忆和幻觉来完成抒情叙事,前线/后方的广阔背景展现出战争中复杂的情爱关系,尽管结局圆满,过程却笼罩在压抑的阴霾之下,飞行员阿列克谢如何在战场上负伤、被俘,又如何从战后绝望屈辱的心境中走出都被纳入关照,政治情操对个体实质上的伤害,比战争中敌我争锋相对更为复杂。面孔特写和景物镜头构建了独特的情感张力,在萨沙获悉爱人牺牲的场景,她深邃的双眸从阴影的遮蔽中显现,受打击昏倒之后,昏黄色调下乌云密布的景物镜头凸显人物茫然恐惧的心境,而在萨沙到火车站为士兵父亲送行的戏,在她的眼神凝视下,镜头快速摇过疾驰的列车上众多士兵的模糊身影,女人们嚎啕大哭、慌张呐喊,也找不到她们的男人,面孔的积累蒙太奇把角色的痛楚与悲悯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少见,意识形态解禁时期的电影。
不比成名作是肯定的。夹带的私货也让人起问号。好的地方也有,用书籍表达爱意,以及沉默的环境被人潮脚步给破坏的声音设计挺好的,于此同时,全片用天蓝色调也用得好。不过苏联电影的老毛病(意识形态输出,剧场感太强烈,对传统的生硬继承)也一个没落下。美国50年代还真的靠自己1,2战攒下的家底对电影界进行了不少拓展啊。同时期东欧西欧受战争影像还真的全在恢复之中,错过了不少。(当然中国后面错过的更多,真希望以后能追上)
DVD9
上世纪50年代,萨沙-利沃娃回忆起二战时期,她与苏联战斗机飞行员阿列克谢-阿斯塔霍夫相恋的情景。
晴朗天空云欲立,云下爱情不可测。蓝波潋漪光,长河滟滪冰,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镜语,热恋长镜欢,别离长镜碎,苏联战争与爱情,都付悲欢长镜头
20230701
7。舵手大赞火车剪辑,看过那段确实不错
如此写实风格能够得以存在,让人看到了希望
想看找我
火车剪辑
冰雪融化的一组镜头
[极权]原创中文字幕@胶几人:莎莎和空军试飞员阿斯塔霍夫—见倾心,婚后阿斯塔霍夫上了前线,立下了战功。后来一次战斗中受伤当了俘虏,战后他受到了组织的怀疑和审查,失去了心爱的工作,开除了党籍。直到斯大林死后,他才得以恢复党籍,发回英雄勋章,重新飞上晴朗的天空。
当时我对这部电影评价不高,但是在读了更多有关的历史资料后我决定还是改到五星。是的,这个电影拍的确实有些粗糙,思考没有深入,情节过于粗枝大叶。但是,经历了冰封的人们,对解冻的渴望是难以言表的。只有了解过史达林晚年那个时代,才能了解到解冻的温情。电影仅是这一点,就足够令人感动了。“没有经历过冰冻的人,是不会了解到解冻的美好的。”
6.5,文化解禁时期的人性之作,很大一部分意义在于比较真实的地反应了一部分战后的苏联普通士兵的生活,中上水准。
低调的打光暗示战争的阴霾,防空洞中基本完全黑暗,但爱情场面全部是光明的晴天。男主的火柴是女主的希望,爱情的火焰能驱散黑暗和寒冷。两人初夜紫霞满天,得知男主死讯乌云蔽日。红色是血的颜色,蓝色是天空大海的颜色,所以影片用红色滤镜过度。得知男主死讯用红色海洋叠画,男主回来用蓝色海洋叠画。影片既歌颂爱情的美好,也控诉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战死的父亲,产生隔阂的姐妹。男主的伤疤是战争对肉体精神双重摧残,堕落的弟弟因此失去信仰。巨大的雕像暗示权力至高无上,讽刺了停滞时期集体主义对于个人利益的剥夺,战争英雄成了牺牲品。旭日东升,冰消雪融,解冻时期到来。d章代表拨乱反正。男主再次驾驶飞机飞向天空,儿子在下面开车前行。在英雄精神的照耀下,下一代必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行。
火车&站在走廊的女人们
山穷水复疑无路,斯大林一死又一村。不愧是最会拍聚散离合的导演,火车站的视听天旋地转,那匆匆一瞥,是和父亲的最后一面
苏联时期好多“雁南飞”啊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