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当作自己的教案拍的吗访谈里讲得头头是道啊看的时候我觉得镜头太长的关系什么前面十几个镜头前出现过的人物再登场你自己去想象联系关注画外等等,根本认不出记不住好吗,就连红衣女主因为胸太平在本片尺度最大的拉拉床戏中我都以为是个男人,还想这个男的挺好看的。倒回去定睛细看才看出了胸。
修复版,Q&AwithJamesBenning
@Cinémaduréel
从班宁的这部缀连式实验长片仿佛看到了我深爱的贾木许电影中的美学源头。无疾而终却又意味深长…黑场真的不是因为素材没拍够吗…哈哈
3.5很多后来作品的影子
投机取巧万恶之源?
7.0/10。台词极少+画面内极少事情发生、运镜上要么固定要么缓慢、转场基本都是通过黑屏,这些要素奠定了一种静谧的影调。此外影片音响舒适,这让观众在静谧影调的基础上可以对影片中人与物那些看似普通的形态有所沉思与回味,从这些平淡/平凡中品味出隽永的味道。不过本片的叙事线似乎多此一举(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叙事线不只一条+叙事地不清楚),大大分散了观众对影像中的这些人与物的形态的注意力,而且本片不少过分拉长长镜头的做法导致影像表达挺冗余。
【A+】前四个镜头非常惊人,是极具启发性的,对动作与城市的拆分与重构。之后就变得有些可惜,更加大开大合的拆分变成了肢解,魅力被限制在单镜头之内,剪辑几乎失去意义。班宁在巴黎呆了一周,最近太懒拖到这最后一场没吃饭起来专门来赶,结果映前主持人说他今天不来了。。幸亏看到了部杰作,不然想死。
#不推荐以后给女儿看太lonely
与其说是实验电影,不如说是记录影像,每一帧都有截图的冲动,除了开头那长达10分钟的铁轨长镜头以外,剩余的部分就像是拍出了城市的毛细血管,楼宇、大厦、公寓、联排屋、郊外、田野、club、公路、卡车、草坪、水渠、动物园、奶牛、长颈鹿......色彩真美,每一帧都像是看画册。
生病了啥都看不进去,点开这部意外地发现还挺舒服的。我可太喜欢看车窗外的风景了。
实验到底playful到底的酷电影,有很多故意颠覆的疯狂。四十年后又请导演来柏林,当年的小伙子化成银须飘飘的老嬉皮,回答完问题反问观众刚刚你是问什么。看得半梦半醒,结束前有一半观众离场。我的柏林开场片,蛮有意思的一幕体验。
居然还要把剪辑破坏掉。还有一个极惊人的移动长镜。
打破线性叙事,引入新叙事,演员的运动创造画面的3d感,对与声音的掌控以吸引观众对于画面不同位置的注意力等等。影片整体十分强调结构,使结构叙事化,使叙事为结构的内容。
叙事被拆分为碎片,但镜头的提示又能清楚的看到全貌,或许是因为作为观察者的角色,我觉得自己在主动参与。城市电车行进一段很有意思,即使两扇窗户换成两块屏幕效果也一样可观。在班宁的这种叙事方式下,我们看到更多,而不仅仅是情节与人物,天空与大路都是在呼吸的,每一样元素都有富足的魅力。
要么在路上,要么看着车子入画出画,这也就是美国的故事了,片子架构得像一只可爱的神秘魔方,转来转去的。
上床那一镜也太法国了,想减一星,但怎么能对班宁下得去这个手呢😨
早期的Benning對敘事實驗,故事在後影像在前,他和她和她究竟是什麼關係,路過的路人,場景設置也是絕妙,將70年代的風貌烙印於影像上。想起侯孝賢也要到《珈啡時光》才最終「完成」將故事隱於細節中,Benning只踏前兩步就達到了,是我們太依賴故事作為敘事方法?故事無法變得「不確定」,但影像可以。
时间的绝对位移与相对位移,细微之处运动的中止宛若一种意识形态锚定点的自然断裂
断裂的碎片的画面在运动中自有其脉络。列车上的长镜头,让我堕入了相同的梦境,感受大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