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遵循了木心的原著,最终也表达了木心想要表达的那种情绪,但传递情绪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木心的文字是带着一种江南冬日的萧瑟阴霾的,这或许是年纪的缘故,导演的传递方式要轻快一些。而影片的色调也是对应轻快的绿色。这种绿色不是日式的绿,不是台湾的绿,是浙南山区特有的绿,浓郁但不沉。
喜欢。这种小,清的东西。
一分给摄影,一分给小演员。还不必谈是否需要忠于原著,单看短篇就非常流于表面,且没有讲清楚那只“碗”为什么会成为这么关键的线索。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无惊无喜。
今年要是投了西宁,得最佳短片概率蛮大的。
改编自木心短篇小说,海报封面的片名是陈丹青所题。文本的好展露无遗,简单而细腻。戏水一段相对平庸有些遗憾。一部分摇镜还留有纪录片质感。演员的表现稍微失控,小演员较好,印象最深是小沙弥的扮演者崔璨。大人们倒显得漫不经心,特别是母亲的扮演者,甚至不像是在对自己的孩子讲话,一种奇怪的怨怼气息。最后离别一段,看得心中波澜。仍是佳作。三星半
重做了故事线,使整个故事圆得很好。意境也造得不错。可惜更像七八十年代的台湾不像三十年代的浙江。若是真的弱化年代感倒也未尝不可,毕竟这样的故事一直在发生。还有一点遗憾,法事那一块似乎缺两个解释,我是看了原文才知道“疏头”是什么。
这世间的哪一样,又能够彻底留得住呢
中规中矩吧。气质有抓住杭州的flavor,灵山秀水中带点英气的感觉;但我真厌烦随意使用的dollyshot,既不适合这个题材也露了怯。
用意好,没拍出来意思
恬淡小品,竟然也很有味道,小孩子某一瞬的得与失,映射整个人生。
江南山水清新秀丽,生硬别扭尴尬的念白表演却像核弹一样投下来。
总会有人把它捞起来的,不碎就好
很喜欢片子的格调,淡淡地忧伤,流淌着满心的留恋
纯澈。出世。
没核心故事,流水账了。整体画面呈现尚可。
优美
碗如童年随之而去这样的事人情还很多吃块糕点吧明天写观后感看了木心的同名散文,这个微电影没有拍烂
木心同名作品改编,十九分钟全片在线:https://v.qq.com/x/cover/4be826qtwte9b6s.html?ptag=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