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童年老友在很小的时候就开玩笑说不如我们几个人长大不嫁人一起自梳吧。那是第一次半知不解地接触到“自梳”的概念。当时以为仅仅是女子逃避婚姻的一种生活方式罢了。然而,当自己一个生活在异乡,才发现她们的这番决心和自律是多么难能可贵。这群人随着年月被磨去忘却,幸而我们能凭借媒介了解。
解说词确实有某种指向性,似乎感觉那是一种晚景的孤独和凄凉,以至于总是问后悔不后悔,即使得到否定的答案也似乎觉得对方是无可奈何地咬牙执着。不过我很珍惜这样的影片。
“后不后悔”对应问上野千鹤子的“是不是被男人伤了”。选择总是负责的,而非二元对立的。
珍贵影像
见到了好多姑婆屋还有自梳的仪式~~探讨的也比较深入就是画质有点糊
Fascinating
粤语的
以前那些女性自梳盘起一生不嫁,自食其力,封逼锁爱,且不论经济条件如何,时代局限如何,起码是说到做到,真正做到了独立女性。现在那些什么女拳主义,打得欢打得响,也没见几个能像这些姑婆一样一生独立,从此没了男人。挺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婆婆们言谈间那种摆脱了男人的快乐,真的溢于言表。但这种纯自发式的集体生活,无法有持续的新鲜血液加入,就终有结束的一天。
在这部纪录片里,姑婆们发出自己的声音。那时可没有网络,没有那么多娱乐,可是她们还能坚持清净,即使受到封禁习俗的影响,也给自己寻自在。人生,到底还是属于自己的。
香港卫视1984年纪录片铿锵篇《自梳女》
痛苦在粤语没字幕一大半没听懂
将头发梳起不结婚不生子独自打拼安生立命自梳女是那个特殊时代背景对女性主义的践行区别于当下女性的抗争她们是一群能够做自己选择如何生活的人们即使面对可能的非议和评论仍然保持独立坚强的人们是一种对抗传统和向内的突破同样值得被尊敬//*无关于题犯错是人之常情要做的是平等客观的判断错误的根本性才可以称为平权我一直反对从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但人们往往在抗争过程里忘记为什么去抗争//“不娶老婆志气高,任郎煮食任郎煲,白天不用做老婆奴晚上不用听儿女嚎”(怀疑老婆这里代指老公)
又见识了
展示了比较地道的“姑婆屋”生活,一幢不过两三层的房子,高峰时期居然可以住六七十人。而这块小小空间的居住权,在住家工工资只有几块钱的当时,要值好几百块。B站有无字幕资源,权当是练习粤语听力了。
冇男人使死乜
2024-02-14_哔哩哔哩忽略解说词天天问“不结婚后不后悔”以外,当成资料片看挺好的。香港自梳女的来源有经济大萧条背景下从佛山到港和越南政局动荡背景下由越南到港两种方向。
解说词在最后很有指向性,应该是拍摄年代观念导致,总问人家后不后悔,这种问题很废很没意思,虽然片子肯定了她们自梳的勇气和对旧观念的对抗,但还只是将自梳归结于信仰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