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对我灵魂震撼最剧烈的一部纪录片!
感人至深。
《平凡的世界》,最最震撼我心灵的一部巨作,然而,无知的我,在看到这部纪录片之前,并不知道,这是作者用生命写就的作品。
苦难的土地上长出了苦难的人,当你要做一件伟大的事的时候,你必须拥有宗教般的意志怀抱初恋般的热情才能完成。向这位文学巨匠致敬。
路遥代表了某种纯洁无瑕、天真无私的理想主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种理想像是保存在无菌病房、教科书里的东西,是形而上的想象,一开门就荡然无存,一经现实触碰就碎了,一代农村进城青年最爱读的茅盾文学奖作品,中学时确实看了很多感动,现在仔细一想,除了饱含感情,对农村、农民苦难以及跳出农门渴望的书写,整体格局还是不大,作者还是单纯热血,缺少大时代的根源反思和复杂人性的观察。
我17岁时读路遥,19岁时读海子,那时候对他们的写作有一种盲目且狂热的喜欢,可以说整个青年时代,对我的写作和观念影响最大的就是他们。30岁以后我对此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他们的写作已经持一种否定的态度。尤其是对路遥,连价值观也不太接受,因此这些年很少提及自己曾受过其影响。看完这部纪录片,回想起很多往事,恍如隔世。
平凡的世界,多舛的人生,倔强的脊梁,高贵的人格,他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样的劳动,像土地一样的奉献。路遥的作品为什么到现在依旧对很多人影响很大,就在于他写苦难,但他从来不颓唐;他写人的痛苦,但他从来不沮丧,他没有停留在渲染人内心的黑暗那一面,尽管身处贫穷饥饿和不幸的境地,路遥也要写人内心的高贵,写人格的光芒。人是需要意义生存的,人不仅需要物质存在,更需要意义的存在,路遥的一生,就是执着地在意义层面完成自己生命的人。
看这部纪录片很感慨,吴天明导演不在了,陈忠实先生也在昨天清晨去世了。
还想再看遍。
不疯魔不成活的路遥,以血为墨写作的作家。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前妻和女儿来说几句呢?李老师的旁白低沉感人,好想念润叶啊...
“我觉得路遥的价值在于就是,他是在文化革命到新时期转型这一个阶段的,承上启下的一个艺术家,承上启下这是一座桥梁,这个桥梁是由很多作家组成的,但是路遥是一个非常,承担着非常大重量的一个桥墩子。那么他是较早地预告了,中国社会将会有深层变迁的作家,他是让我们这个民族通过他的人物,让我们这个民族,创造力,生命力有了迸发口的作家,他是将西部文化,也就是胡夷相结合的翼支文化引进中国文化版图的作家,他也是传承和发扬,诗性现实主义,使得中国现实主义传统永不断流,而且焕发新生命的作家。”——文学评论家萧云儒(引自本片第八集《立春》)
最后两集看的眼泪止不住的流,至今仍然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带给我的震撼,以后有机会一定去陕北的大地上走一走
另一个贾贾平凹说路遥啊这是个大气磅礴的人。
@2014-08-1400:15:15
虽然形式让人无比疲倦,路遥的形象是立体的,有力量的。时至今日,在读过的有限数量的国内长篇文学中,《平凡的世界》依然默默在我心中生发着光与热。至于纪录片出现的许多评述的人,或朴实或装样子,尤其作协,噗~本身就是“温暖的港湾”(e4语),蓄藏着许多芜杂,没有野蛮的活力。片子四星,路遥五星。
像牛一样劳作,像土地一样奉献。李野默的声音很亲切,听过他播的《平凡的世界》和其他小说。
日他妈的文学。
当节目最后一集,看到他的亲人和那些农民哭了的时候,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了。
感人至深。旁白大部分都是路遥的随笔,真诚质朴,可以感受到他对陕北那片土地的热爱,更可以感受到他对文学创作的激情,简直就是文学伟人。大学期间在读完《平凡的世界》后也读过路遥的创作随笔,依稀记得当时内心的波澜和震撼,依稀记得,他说的,只有宗教般的信仰和初恋般的热情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他那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徒般的虔诚